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浅议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浅议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摘要:近年来,股东利用公司有限责任,意图逃避债务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涵义与起源,随后详细地解释了该制度在美国的适用,最后描述了我国的现状及完善该制度的两点建议。

关键词:“揭开公司面纱”;人格否认;债权人
公司有限责任方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利用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案例也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次序成为了国家所要面对的问题。

尤其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最低注册资本已经无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这意味着公司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是后端控制,即“揭开公司面纱”。

由此而知,在我国司法领域内,“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将会被加大适用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次序。

但毕竟,有限责任是原则,“揭开公司面纱”是例外,为防止滥用这一制度,深入研究美国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涵义与起源
“揭开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或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称为“直索责任”制度,尽管称谓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

都要求当股东滥用公司的法人地位,股东的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利益时,法院可以“揭开公司面纱”(有限责任),让躲在面纱后的股东直接面对债权人。

该规则是美国公司法上最具有英国烙印的。

英国议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法令,第一次确立了“有限责任的原则”。

公司有限责任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布特鲁教授将有限责任公司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发明”。

这一伟大的发明深深地刺激了人们的投资热情,但与此同时,这一制度也暴露了其弊端,人们开始利用这一制度,进行欺诈,投机等经济活动,严重损害了那些诚实守信的债权人的利益。

因而按照美国的判例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揭开公司面纱”。

该制度的传统表述取自Bartle V.Home owners Corporation(N.Y.1955)这一指导案例。

本案被告是由退伍军人组成的住房合作社,在1948年为了解决股东住房问题而建立WESTERLEA建筑公司。

该公司由于入不敷出而倒闭。

其破产托管人要求“揭开公司面纱”,由股东承担债务。

Froessel 法官认为:法律允许为了逃避个人义务而设立公司。

虽然本案的上诉结果虽然是维持原判,但它对后来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起到了指引作用。

二、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适用的研究
美国历史上存在的许多经典案例经过时间的验证,大多数都被制定为成文法,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无论是在美国《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还
是《Delawar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ct》都没有做出明文的规定,这就赋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但该规则的适用又意味着否定了公司的法人实体地位,因此法院在适用时是慎之又慎。

由于对该制度的适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于是在决定是否刺破公司面纱,法院会进行综合考量。

一般来说,是否存在欺诈,不法行为或由一自然人或法人控制了公司,成为了公司与个人或企业的不同人格不复存在。

大致总结,具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未能遵守公司程序性要求
在许多法院判定应当“揭开公司面纱”的案例中,股东躲在公司背后,不遵守公司程序,公司一度成为股东的“Playthings”(玩偶),“Instrument”(工具)。

在如下情况中,公司的独立存在有被否定的重大风险:(1)在公司没有完成组建的情况下,或者没有完成发行股票并取得股价的情况下开始营业;(2)没有举行股东会或董事会;(3)决议的作出方式没有按照法定程序;(4)公司与股东个人财产混淆部分,通常表现为股东将公司财产挪做私用;(5)个人财产被用于公司开支而没有适当的记录等。

一般认为,原告在提出诉讼请求时,并不会以这些作为理由,但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却有意考虑。

其原因在于不应当在允许股东在忽视公司行为规则之后又要求利用公司进行有限责任保护。

(二)公司资本严重不足(undercapitalization)
一般认为,公司在开业时资本少于注册资本,就是资本不足。

但“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中,公司的资本严重不足常常意味着资本与公司所经营的业务的规模相比存在巨大差异。

这并不是要求公司能偿付所能预期的所有债务,只要求公司具备与其经营的规模和风险相适应的合理数额。

法院在判定公司资本是否充足,常以事故或交易发生时的资本额来评定。

但是资本额不充足,只是“揭开公司面纱”的一个前提。

法院并不一定在公司资本不充足时要求股东承担责任,这一点在Walkovszky v.Carlton案件中可以看出。

法院最终拒绝“揭开公司面纱”,认为如果法院仅仅因为公司资产加上保险不足以承担可预见的事故责任就要求股东对公司的侵权行为承担个人责任,那么这样的判决会适用成千上万类似的车租车公司。

由此可见,资产不足并不必然引起公司人格否认。

(三)母子公司
在判决股东承担个人责任的许多案件中,股东本身是公司。

在这些案件中,法院判定母公司要对子公司承担责任。

但与个人股东不同的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只负有限责任。

一般来说法院不会因为母子公司关系紧密,就轻易揭破公司面纱。

但是如果具有以下情况,法人股东和可能会被判定对子公司承担责任:(1)资产方面,母公司的资产与子公司资产无法作出清楚划分。

母公司擅自处置子公司的财产用以偿还母公司的本身债务;母子公司间的条款规定,利润归母公司,损失归子公司。

(2)财务方面,母公司经常和子公司有现金方面的往来,并且没有通过公司财务进行核实和登记。

(3)业务方面,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经营范围相同;子公司的业务由母公司来完成或母公司的业务交给子公司来执行。

(4)人事组织方面,子公司和母公司共用一套人事。

如果,子公司符合上述条
件,那么很有可能,法院会判定揭开母公司面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