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离定律一.

分离定律一.


F1:子一代
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3、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形状、颜色; 生理特征:如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耐旱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练习
1、水稻的早熟与晚熟 √
相对性状: 两同一不同
2、兔子毛的长毛和细毛 ×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假说—演绎法
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1.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 2.F2中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1、生物的性状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
2、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 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 配子随机结合。
D Dd
d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高茎 矮茎
P DD × dd 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
因子分离,形成D和d两种配
配子 D
d 子F。1形成的配子种类、比值都 相等,受精机会均等。
F1 高茎 Dd × Dd
子二代(F2)
遗传因子组成比为:
配子
D dDd
1 :2 :1
交叉线法
表现型比为:
F2
DD Dd 高茎 高茎
3.用于推测亲代的遗传物质的组成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则亲代为 杂合子自交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 1则亲代为杂合子测交 ★若后代性状全为显性则亲代
至少有一显性纯合子
★若后代性状全为隐性,
则亲代全为隐性
综合运用
(1)该病是由 隐性基因控制的。
(2)I3和I4都是正常的,Ⅱ3也是正常的,但Ⅱ4为白化病 患者,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性状。分离
Dd dd 3 : 1
高茎 矮茎
1 : 2 :1
高茎
矮茎 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
P DD × dd 传因子分离,形成D和d两
种配子。
配子 F1 配子
D
d
F1形成的配子种类、比值都
相等,受精机会均等。
Dd × Dd
Dd D
F2性状分离: 遗传因子组成比为:
1:2:1
表现型比为
d
3:1
F1配子 D
d
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测交实验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分离定律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思考:
1.甲乙两个小桶代表什么?彩球代表什么? 2.一个桶内两种彩球数量相等代表什么意义? 3.为什么每次抓取的小球要放回原来的小桶内? 4.彩球有几种组合?其组合代表什么?
选择豌豆 作为实验材料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具有多个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3)Ⅱ3的可能基因型是 AA,或他A是a 杂合子的机率
是 2。/3 (4)Ⅲ是白化病的
I 1
23
注: 4
机率是(D) A.1/2 B.2/3 C.1/4 D.1/9
II 1
III
23 ?
正常男女 4
白化男女
课堂巩固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粒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达 融 子代性状是亲代 尔 合 性状平均的结果 文遗

孟 颗 性状由遗传因子 德 粒 控制,互不融合, 尔 遗 互不干扰,具有
传 颗粒性。
一、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取得成功的原因
1、豌豆 自花传粉
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去雄

高茎的花
2.豌豆花大, 易操作

矮茎的花
父本:♂ 母本:♀ 杂交:×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D)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d)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一对相对性状用同一个字母的大小写表示
纯种高茎豌豆:DD 纯种矮茎豌豆:dd
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F1高茎豌豆: Dd 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3、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一对相对性状杂合子(Aa )连续自 交n次,后代中杂合子出现的概率_____, (纯1/合2)子n 出现的概率____________1-(1/2)n
2.遗传疾病发生概率的预测
已知亲代的遗传物质的组成,求其子代患病 的机率有多大
★如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双亲的 基因型为Aa×Aa:那么后代的患病机率有 多大?
3、番茄的红果与圆果 ×
√ 4、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 5、兔的长毛和灰毛 × 6、兔子的长毛和狗的短毛
√ 7、狗的卷毛和直毛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亲本) ×
F1 高
:自交(自花传粉) 矮 F2 : 子二代
显性性状: 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
性状分在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
课 杂交实验 堂
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高茎∶矮茎 = 3∶1
F2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DD∶Dd∶dd =1∶2∶1
结 理论解释(假说) 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测交验证
高茎∶矮茎 = 1∶1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分离定律内容
Dd∶dd =1∶1
七、分离定律的应用
1.计算杂合子(或纯合子)出现的概率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隐性亲本与 杂合子亲本相交,其子代个体中与双亲遗传 因子组成都不相同的是
A.0% B.25% C.50% D.75%
3、下列四组交配中,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 正确的一组是
棋盘法
D
DD Dd
d
DdddBiblioteka F2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
让F1与__隐__性__纯__合__子_杂交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高茎 ×
Dd
矮茎
dd
请 预

配子
D
d
d
实 验
测交后代 Dd
dd
结 果
理论比
高茎
矮茎
1 :1

实际实验数值 30 : 34
五、分离定律的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_成__对__存___在_不相__融___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 因子发生___分__离,____分_后离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 的_____配中子,随_____遗配传子给后代
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F2
F2茎的高度: 787(高) 277(矮)


接近3:1
问题?
1.为什么子一代中只表现一个亲 本的性状(高茎),而不表现另 一个亲本的性状(矮茎)?
2.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是永远消失 了还是暂时隐藏起来了?
3.F2中的3 :1是不是巧合呢?
解释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