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和超临界萃取法

第6章、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和超临界萃取法


式中[A有]——物质A在有机相中的平衡浓度 [A水]——物质A在水相中的平衡浓度。
严格地说,只有当溶剂A在水溶液中的浓度极 低,并在两相中的分子型体相同时,KD在一 定温度下才是常数。而与溶质在整个体系中 的总浓度无关。但在分析实践中,溶质在溶 液中的浓度往往相当大,因此(1)式常发生偏 高,在此情况下,分配系数应以溶质A在两相 中的活度之比PA表示:
第六章 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和超临界萃取法

基本原理; 溶剂;无机萃取体系的分类; 萃取条件的选择; 萃取分离操作; 逆流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萃取;固相微萃 取(SPME)技术;反胶束萃取;凝胶萃取。 重点:溶剂、萃取条件的选择和超临界萃取、固 相微萃取技术。
§1. 基本原理
萃取过程的本质
无机盐类溶于水中并发生离解时。便形成水合离子。 如Al(H2O) 63+、Zn(H2O) 42+ 、 Fe(H2O)4Cl4-等,它们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 这种性质称为亲水性。许多有机化合物(油脂、萘、 蒽等)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这种性质称为疏 水性。如果要从水溶液中将某些无机离子萃取至有 机溶剂中,必须设法将其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因 此萃取过程的本质,是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化为疏水 性的过程,其起作用的是萃取剂反应基团的活性。
式中[A]有和[A]水分别代表溶质A在有机相 和水相中的不同化学型体的总浓度。
三、分离系数(分离因数)
在同一体系中有两种溶质A和B,它们的萃取常数分别的为DA 和DB,这两个数的比值称为分离系数(β)
β=l,即DA = DB ,表明A和B不能分离。
β>l,即DA > DB ,表明A和B可分离,而β值越大,分离效 果越好。
(5)生成内氢键的AB(3)型溶剂,其行为与 一般AB型溶剂不同,而与N型和B型溶剂比 较相似。
根据以上讨论。各类溶剂的互溶规律,可大 致概括如图1。
表1列出了溶剂互溶次序与互溶溶解度。
图1 溶剂互溶图
表1 溶剂互溶次序表 表中所处地位愈近者愈能混溶,相距愈远者愈不能混溶,其次序与“溶剂互溶图” 所示次序AB(1)→AB(2)→B →A→N型一致
如果有几种组分A、B……等都能在两相中同 时发生分配作用。则分配系数PA,PB……等 于萃取常数(萃取系数、分配比)。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溶质 在溶液中往往因参与其它化学过程(如络合平 衡、酸碱平衡等),同时以不同的状态(离子 或分子)存在,因此必须全面考虑和计算有关 组分之间的分配引入一个更有实际意义的 量——萃取常数(D或K)。
因此分子量不大的醇、醛、酮和羧酸等可溶 于水。 氮原子的电负性较氧原子为小(O 3.5;N 3.0),也能与水分子形成氢健:
因此低分子量的胺类可溶于水。
硫原子的负电性较氧弱得多(S 2.5),形成 氢健的能力也弱得多,因此当含氧有机化合 物中的氧原子被硫置换后,它在水中的溶解 度会降低。 烷烃和芳烃等有机化合物不能形成氢健。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烷烃的链越长,芳 烃的环越多,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因 此。这类基团通常称为疏水基团。
2. 与有机试剂形成不带电荷之金属螯合物
萃入有机相体系的金属8-羟基喹啉盐,双硫 腙盐以及许多其他金属螫合物能被多种多样 有机溶剂所萃取。这些螯合物中的阳离子被 憎水的有机基团所包围,因此不带电荷的螯 合物一般仅微溶于水而较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某些螫合物中的金属阳离子并非完全被试剂的阴离 子基团所配位。例如,一个具有配位数为6的两价金 属与试剂HL形成ML2型合物,如果每个配位阴离子 L占有两个配位位置(通常情况),那么有两个配位位 置未被占据。此剩余之配位位置能由水分子、有机 溶剂分子(S),或不带电荷的试剂分子HL所充满。 这类附加物对螯合物的可萃性有很大影响。水分子 的存在,如ML2· 20可能使螯合物很难溶于有机溶 H 剂。因而实际就不可能萃取。以HR(以螫合物的加 合形成物)或有机溶剂分子取代H2O分子。如果它的 水溶性不显著增加的话(很可能适得其反),则增加 金属螯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1)N型溶剂:即惰性溶剂,如烷类、苯、四 氯化碳、二硫化碳、煤油等不能生成氢键的 溶剂。
(2)A型溶剂:即接受电子的溶剂,例如氯仿、 二氯甲烷、五氯乙烷等含有A-H基团,能与 B型溶剂生成氢键。
(3)B型溶剂:即给电子溶剂,如醚、醛、酮、 酯、叔胺等含有B原子。能与A型溶剂生成氢 键。

下面以萃取Ni2+为例,说明在萃取过程中,Ni2+如何由亲水性转化为疏水 性的。 Ni2+在水溶液中以Ni(H2O)62+形式存在,是亲水的。要将它转化为疏水 性。必须中和它的电荷,并用疏水基团取代水合离子中的水分子,形成疏 水性的,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为此,可在pH=9的氨基溶液中,加 入丁二酮肟,与Ni2+形成螯合物,
五、pH1/2
当两相的体积相等,试剂在有机相中的平衡 浓度为1.00M时,被萃取物有50%被萃取 时的pH值,称为该体系的pH1/2。此一数 值对于形成金属螫合物类型的萃取来说,是 表征各种金属萃取曲线的特性。对二阶金属 离子来说。PH1/2至少有两个PH单位之差, 才能一次分离完全,对三阶金属说,pH1/2 之差可以小一些。
β<1,即DA < DB ,表明两种金属可分离,而β值越小,分 离效果越好。
在形成金属螯合物的体系中,两种金属Me1, Me2的分配比主要决定于金属螯合物的稳定常数, (KMe1Rn和KMe2Rn)和所形成的螯合物在有机 相中的溶解度(PMe1Rn和PMe2Rn)。在指定的 螫合剂和溶剂的萃取体系中。两种金属离子Me1 和Me2的分离系数,可推算得:
(4)AB型溶剂:即接受电子型溶剂。同时具 有HA和B。可以缔合成多聚分子,因氢键的 结合形式不同,又可细分为三类:
AB(1)型:交链氢键缔合溶剂,例如水、多 元醇、叔胺、取代醇羟基羧酸与多元羧酸、 多元酚等。
AB(2)型:直链氢缔合溶剂,例如醇、胺、 羧酸等。
AB(3)型:生成内氢键分子,例如邻硝基苯 酚这类溶剂中的受电子基团A—H已因形成内 氢键而不再起作用。所以,AB(3)型溶剂的 性质和B型溶剂相似。
与水没有显著亲和力的共价分子,在惰性有机 溶剂的无规则分子结构中易于容纳。而在水的 规则分子结构(分子氢键)中则差些,因此会优 先地分配在有机溶剂中。萃取这类物质选不含 氧的溶剂如四氯化碳或氯仿为好。因其不象含 氧溶剂那样会萃取溶剂中别的物质。
例如,从盐酸溶液中萃取CeCl4或AsCl3,选 乙醚不好;它从该溶液中还同时萃取氯代络合 物。
因此两种金属分离的难易,不仅决定于它们所形成的螯 合物稳定性的差异程度。而且也取决于它们所形成的螯 合物在有机相中的相对溶解度的差异程度。 四、萃取效率(萃取百分率)
在用有机溶剂萃取水溶液中的物质A时。如已知水溶液的 体积为V水,有机溶剂的体积为V有时。则萃取效率E% 为: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萃取效率由萃取常数和体积比 V水/V有所决定。D愈大。V水/V有愈小,萃取效率 愈高,不过如果固定D。而改变的V水/V有比值, 虽可提高萃取效率,但这种效果是不太显著的,而 且由于有机溶剂的体积增大,溶质在有机相中的浓 度要降低因而往往不利于进一步分离和测定,故在 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每次和水相相同体积的有机溶 剂来连续萃取几次的办法。在此情况下,V水=V有, 则E%=D/(D+1)×100%
水分子是偶极分子。水分子之间以氢健相互缔合。 物质对氢健的作用能力或形成氢健的能力,是它的 亲水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无机盐类的亲水性之 所以很强,是因为它们的离子能拆开水分子之间的 氢健。形成水合离子并溶于水中。含有氧原子的基 团如醇、醛、酮和羧酸等,大多也是亲水性,因为 氧原子的电负性强。与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氢健。
物质亲水性强弱的规律,可简单地概括如下:
1. 凡是离子都有亲水性。
2. 物质含亲水基团越多,其亲水性越强。常见的 亲水基团有:-OH、-SO2H2,-NH2和NH等。 3. 物质含疏水基团越多,分子量越大,其疏水性 越强。常见的疏水基团有:烷基如-CH2,-C2H5、 卤代烷基等,芳香基如苯基、萘基等。
§4. 无机萃取体系的分类
对无机物质的液一液萃取进行简单分类,是 很困难的,因为往往不能把不同类型的萃取 明确地区分开来。有的是一些萃取类型的综 合体,分析上重要的萃取体系的一些分类。
1。在有机溶剂相与水相中都为简单的无机形 式的体系 例如
I2与其它卤素;共价卤化物如AsCl3、CeCl4 与SnI4;金属Hg。这些物质多少都有挥发性。 在这类体系中,有机溶剂常有很大的惰性,只 单纯地溶解分配物质,而不与它起化学反应 (但碘与苯在一起却可能互相作用) 。
§3. 溶剂
一、溶剂的分类
液体分子问的作用力有两种,即范德华引力与氢键。 范德华引力存在于任何分子之间,其大小随分子的 极化率和偶极矩的增加而增加。两液体分子之间形 成氢键,依赖于两分子分别包含负电性大而半径小 的原子A和B(如O、N、F等),其中一个有A—H键, 另一个有给电子原子B,因此。液体化台物或溶剂。 可按照其是否含有A-H或B而分为四种类型。
(3)AB与A,AB和B,AB和AB等型在混合前后 均有氢键,互溶的程度视混合前后氢键的强弱和 多少而定。 (4)A与A,B与B,N与N,N与A,N与B等型 在混合前后都无氢键,互溶的程度决定于混合前 后范德华引力的大小。即与分子的偶极矩及极化 率有关,一般可利用相似规律作为判断互溶程度 的参考。
二、各类溶剂的互溶性规律
溶剂的互溶性规律:两种液体混合后在生成 氢键的数目或强度大于混合前氢键的数目或 强度者。则有利于互相混溶,否则不利于互 相混溶,具体地说:
(1)AB型和N型溶剂,几乎完全不互溶,例如水 与N型溶剂苯、四氯化碳、煤油等,不能互溶。 (2)A型与B型溶剂在混合前无氢键,混合后生成 氢键,故特别有利于混溶,例如氯仿与丙酮,五 氯乙烷与已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