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①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耳。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②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侯曰:“善。
”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
(节选自《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有删改)
[乙]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
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节选自孙思邈⑤《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有删改)【注释】①昆弟:指兄和弟。
②镵(chán):刺。
③伸:扩大。
④维:被束缚,指动不了。
⑤孙思邈:唐代医学家、药物学家。
1. 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谁)
B.闲而名出闻.于诸侯(使……听到)
C.上医医.国(医治)
D. 中医察色.(脸色)
2. 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好的医生能在疾病未成形时发现并消除病因。
B. 扁鹊对自己“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的描述,道出自己出名的原因。
C. 魏文侯“善”,意在表达对扁鹊高超医术的赞美。
D. [乙]文中对“病已成”“病势已过”的阐述,意在说明把握治病时机的重要性。
3. 参照示例,结合上下文,谈谈加点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示例: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耳.。
分析:“耳”是“罢了”的意思,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扁鹊对自己医术最下而
闻名诸侯的感慨,体现了他的谦虚。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疮伸股维。
5. 读了[甲][乙]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上医医.国:治理)
2、C (意在表达对扁鹊兄弟三人高超医术的赞美)
3、“矣”可以译为“了”,表示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孙思邈对下医延误时机,导致病人难以救治的批评和惋惜,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4、所以好的医生消除疾病,差的医生打败疾病,病人就算侥幸不死,伤口也大了,大腿也动不了。
(不准确酌扣)
5、扁鹊和孙思邈都认为良医重在消除病因,在病萌芽时就进行治疗,要先搞清病因,弄清病理才能有效医治。
启发我们做事应该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不要消极应对,疲于应付;面对问题要追溯源头,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加以用意”,做任何事都要专心;治病时机很重要,启发我们做事要抓住时机。
【甲文译文】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扁鹊我最差。
”文王再问:“可以听听其中原因吗?”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像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魏文王说:“好”。
所以这种人不担心患病,在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治疗,使病在无形之中消除,功效就在这里,这就叫做自然。
【乙文译文】
医生想要治病,先要搞清病因,弄清病理。
如果五脏没有虚弱,六腑没有衰
竭,血脉不紊乱,精神没有涣散,通过服药一定能够救活。
如果病理已经形成,也可以保住性命。
如果病理已经恶化,性命就难以保全。
……古代那些善于治病的人,高明的医生能为国家除患祛弊,普通的医生能治病救人,差的医生只是打败疾病。
又听说过,好的医生通过声音判断病情,普通医生通过脸色把握病情,差的医生通过把脉诊断病情。
还听说,好的医生是在疾病未成形时发现并消除病因,普通医生是在疾病刚成形时发现并消除病因,差的医生是在疾病已经成形时来治疗疾病。
差的医生如果不小心谨慎,一旦把病情弄混淆,那么病人就难以救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