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六首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 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 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 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 太白集》
越中览古⑴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⑵,义士还家尽锦衣⑶。 宫女如花满春殿⑷,只今惟有鹧鸪飞⑸。
⑴越中:指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此为春秋时代越国的首都。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 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多么繁盛、 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
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 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 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 “鹧鸪飞”三字饱含无 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 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 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 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 诗人怎样的感慨?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 后再调和县(安徽和县一带)刺 史,在任两年复罢去,路经金陵 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 《石头城》是这首诗的第一首。
作者简介
他是柳宗元的文章挚友和 志同道合的同志。其与柳宗 元、白居易二人过往甚密, 秦晋厚交,故时有唱和,时 称“刘柳”、“刘白”。
诗歌创作主要成就: 乐府诗(《竹枝词》) 怀古诗(《金陵五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 听说君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 息震惊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 分外寒冷。
残灯无焰影幢幢,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 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 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 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 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 “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 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 曳不定的样子。
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汉民族 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 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 了很大影响。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 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 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 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 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 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城, 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 置重要。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 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
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 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 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 (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
毛有紫赤浪纹。
白话译文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 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越王勾践破吴归
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 勾践灭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
竹枝词(之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创作背景
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三年 后再调和州(安徽和县一带)刺史,途中与白 居易相会于扬州, 途经金陵时,漫游了这座六 朝古都。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 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时值李唐国运衰 微,力图中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 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 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 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 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 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雨吹风入寒窗”。这样,“惊” 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 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 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 玩味了。
垂死病中惊坐起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
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 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 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 神。
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 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 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 “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 是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 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
对 宫女如花满春殿, 第三句写王宫繁华欢乐的景象
比
(荣华)
今 只今惟有鹧鸪飞。 衰
(转)第四句写眼前凄凉景象。 (凄凉)
历史兴亡的咏叹——咏史诗
就古迹,怀古人,咏古事, 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 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 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
往往题为“咏史”、“怀古”、 “览古”、“××古” 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2、更能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 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 为鉴。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简介
元稹(779-831),字 微之,河内(今河南洛阳附 近)人。幼年丧父,家境贫 寒。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 书郎,后又官监察御史,因 得罪宦官遭到贬谪。穆宗登 基,官职不断升迁。长怯邺 年(822),和裴度一同拜 相,不久出为同州刺史,最 后任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 所。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人 生盛衰无常的感慨。
写法借鉴:
对比
昔日繁华—— 战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今日凄凉—— 惟有鹧鸪飞
忘记过 去,陶 醉于胜 利,必 然使胜 利化为 乌有!
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诵读理解内容。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起)述历史事件:勾践破吴 归。(带着胜利的喜悦)
昔
盛 战士还家尽锦衣。 第二句描述越军胜利者姿态 (承) (骄傲)
品读诗句
思考: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氛围)?
意象 山:
描写词语 周遭在
特点、意境、氛围 群山沉寂苍莽
故国、石头城: 围、空
都城冷落荒凉
江潮: 打、寂寞回
悲凉、凄清 寂寞、冰凉
旧时: 酒榭舞楼、彻夜笙歌 穷奢极欲、醉生梦死
明月 夜深还来:旧月多情、依然光顾
物是人非、世事沧桑
暗雨吹风入寒窗
“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 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 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 “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写作背景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 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 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 司马。
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 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 消息时写的。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 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 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 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 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 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 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越中览古
李白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它直 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 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 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 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 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37年灭吴。
本诗选取了吴败越胜, 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 个镜头。
重点鉴赏:
一、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说明什么问题?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衣锦还乡)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纵情欢乐)
这表明越王已经把苦难和屈辱忘记, 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探究: 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 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 刻含义? 更能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1、在这里诗人把月亮看做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 “旧时月”,因为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统治者在秦淮 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 些朝代的迅速灭亡,将古代的金陵与现在的金陵联系 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今夜它又穿过女墙照过来, 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无尽的慨叹含于其中。
整体感知
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现在在诗人眼里 又是什么情景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青山依旧,环绕着六朝
山围故国周遭在, 古都, 潮水一次次地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