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第一讲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
工作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实地勘查和观测研究,并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见地质填图),并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见地质编录)。

此外,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获得和识别地质信息,还常采用以下方法:
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地温法勘探以及钻孔地球物理勘探。

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

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

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

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②地球化学勘查。

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应用范围大体为: (1) 基础地质:(a) 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b)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2) 矿产地质:(a)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b)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c) 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d) 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3) 环境地质:(a) 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b) 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c) 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d) 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质标志较清禁的地区,还可采用遥感图象解释的方法(见遥感地质)。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④重砂测量(重砂指由比重较大、物理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物的颗粒所组成的松散集合体),通过重砂分析和综合整理,发现并圈出矿产机械分散晕,即与矿产密切相关的指示矿物的重砂异常,据此进一步追索原生矿床和砂矿床。

重砂测量包括人工重砂测量和自然重砂测量,是区域地质调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找矿方法。

尤适用于水系发育的地区。

一、区域地质调查与地质图
1.区域地质调查
简言之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的基础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简称“区调”、“区测”或“填图”)。

(1)一定区域
就是国家统一规定按经纬度把全国分成若干个方块,每一个方块就是一个区域范围。

(以区域中重要城镇命名,如巢湖幅)
(2)地质情况
包括:这个区域中的地层古生物、岩石、矿床、地球化学、水文、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

区域地质调查的最终成果是地质图、地质报告。

2.地质图
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地质体,按一定的比例尺,投影到地形平面图上,并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出来的图件,称为地质图。

(1)按比例尺划分地质图
按比例尺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

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万——1/50万,全国、全省范围大区域地质调查
中比例尺地质图:1/20万——1/5万,在一个省范围内区域地质调查
大比例尺地质图:1/2.5万——1/1万,还有1/1000-1/100(主要针对具体矿床、矿体或者小范围特殊需要进行地质调查)
(2)地质体
沉积岩——可划分到群、组、段
火成岩——包括各种岩体:花岗岩、辉长岩……等。

变质岩——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若片麻岩、麻粒岩……等
其他地质体——如矿体、生物礁体、特殊地质标志层……等
二、填图单位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1.侵入岩地区
是以不同的侵入体来划分填图单位。

例如酸性花岗岩,中性的闪长岩,正长岩、基性、超基性的辉长岩、橄榄岩等,为不同的填图单位。

2.变质岩地区
以不同的变质岩类型,例如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沉积岩地区
(1)以地层为基础来划分
①岩石地层②生物地层③年代地层④磁性地层⑤化学地层⑥矿物地层。

目前主要以岩石地层为主。

(2)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原则
①依据岩性特征和相对地层位置
②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岩石类型的组合
③整体岩性一致,野外易于识别
④岩石地层单位是客观描述的实体,它不能根据成因和形成年代来划分。

(但反过来研究地层单位成因和形成年代,却有助于客观地选择岩性标志,以便更好地划分地层)。

(3)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①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有定义并正式命名的“群”、“组”、“段”、“层”
A:群——是高级别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一般由纵向上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共同岩性特征的组而成,或由一个规模较大的老组再分组升级为群,保留原地理名称)。

B:组——是等级居中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适度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

组的重要含义还在于其总体岩性一致,并具有可填图性,即野外易识别、追索,并可在1:5万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C:段——是级别低于组的岩石地层单位。

段是组的组成部分。

正式命名段必须具有与组内相邻岩层明显不同的岩性特征,并且分布范围广,对研究区域地层有用。

D:层——是等级最低的岩石地层单位。

层一般由岩性、成分、生物组合(视为物理特征)等特征显著区别于相邻岩层的单层或复层构成。

它厚度不大(数厘米或数米至十余米),在侧向上横穿不同的组或段,而名称保持不变。

通常只有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层才正式命名层。

②非正式填图单位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未被正式命名或不需要正式命名的局部性岩石单位。

常使用带(段、层)、透镜体、礁、(岩舌、岩楔)等术语(如灰岩礁、斑脱岩带,生物化石富集带(层)等。

划分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是为了突出其特殊性。

(4)比例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级别不同
A:1/100万——划分到“群”(即几个组合并)。

B:1/20万,可以是“群”,主要以“组”为单位。

C:1/5万——必须划分到“组”,根据地质情况有时还可以划分“段”。

D:岩石地层单位的厚度,在图上表示时不能小于1mm。

不管比例尺大小,岩石地层单位的厚度,在图上一般不能小于1mm。

否则在地质图上就表示不出来。

特殊情况下,如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层,成矿层等到其图上厚度虽小于1mm但可以在图上放大表示。

(4)本区的岩石地层单位:
三、地质路线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1.沉积岩地区
布置地质路线以穿越路线为主,辅以追索路线。

布置穿越地质路线的原则:
1)穿越路线基本上垂直于地层或区域构造线走向。

2)地层产状稳定,延伸性好,无明显构造现象。

3)按不同比例尺要求,大致保持路线间距。

正式区调,一般线距要求为
1:5万——路线线距400—800m
1:20万——路线线距2千米
1:100万——路线线距10千米
在航、卫片解释程度高,以及地质构造较简单、岩性单一地区,路线间距可适当放宽。

由于受实习时间制约,加之,实习以方法训练为主,不可能按正规区调要求执行,因而在实习中将放宽间距。

追索路线主要用于对不规则地质体界线(如侵入体)、构造转折端、断层延伸方向、不整合界线、矿化或矿体及特殊地质体进行必要的追索控制与圈定。

实际工作中,这两种路线常交替使用。

2.岩浆岩地区
主要用梅花线路法,结合追索线路法。

四、地质点的布置原则
(1)布点原则:
①地层界线分界点——即每一个岩石单位之间应有地质点控制。

②构造位置——如断层点,背、向斜转折端,两翼地层及其产状控制。

③矿化点。

④化石密集点。

⑤特殊地质体,如生物礁、岩丘等。

(2)点的密度:
不同比例尺要求不一致,点距一般是线距的1/2。

1:5万区调,岩区点距在300—500m,若岩石地层单位厚度较大,或构造简单,点距可适当放宽。

基于教学实习不同于正规区调,因此实习中只要求地层单位界线,断层等有足够地质点控制即可。

由于区域调查中有点的密度(点数/km2)考核要求,因此,也不能过于放稀。

(3)关于控制点和点间点
①控制点
Ⅰ.不是定在地层分界上、构造位置、矿化点、化石密集区的点。

Ⅱ.仅是作为岩性控制。

Ⅲ.正式的地质点是有效点,而控制点是无效的。

②点间点:
Ⅰ.是位于地质点之间的实心点——当两点之间距离太近而两点之间又存在地层分界Ⅱ.点间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点,无需专门记录点的位置、内容。

五、地质连图
1.地质连图就是将相同性质的点(如地层界线上,断层构造点)根据连图原则用线边连结起来,由于地层产状不同,其露头线在平面上投影不同。

连图原则——即“V”字型法则:
连图顺序
(1)首先连第四系地层界线(2)再连断层点
(3)然后连其它地层单位的界线六、记录格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