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行业背景、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工学交替
(一)行业背景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夯实农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壮大草食畜养殖业和现代制种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业,鼓励和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

《庄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庄浪县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2011—2020 年)》中80%以上的内容是对农业发展的规划。

其明确指出:以水洛河、葫芦河川苹果最佳适生区为重点,果园面积达到50 万亩。

大力发展山台地优质高产果园,进一步完善产供销体系,加强包装、仓储、配送、信息服务。

建成工业集中区、民营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能源开发区四个区块组成的民营经济集中区。

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和政策支持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保障,也为涉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创业的空间,按以上国家和庄浪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急需一大批生产经验丰富,懂得现代农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

因此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人才需求可持续。

(二)人才需求分析
我县现种有西瓜、茄子、黄瓜、韭菜、番茄、油白菜、辣椒、花椰菜、西葫芦、菠菜、大白菜、芹菜、甘蓝、萝卜、葱蒜、食用菌、生菜、香菜、茼蒿、油麦菜等瓜菜面积共9.73万亩。

总产瓜果蔬菜16.77万吨,总产值1.21亿元,总纯收益9591.3万元。

全县在18
个乡镇278村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21.27万亩,全县建立马铃薯产业基地26.77万亩,平均亩产达2382.3公斤,总产鲜薯63.78万吨,产业总产值7.65亿元。

全县建有果园面积总计21.6万亩,年果品总产量10.5万吨,优果率达65%,产值2.5亿元,全县人均果品收入达到5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

建有千吨以上气调果库7座。

目前,庄浪县现代农业生产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民日益增长的致富需求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及生产技术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突出矛盾,就要培养大批懂技术,有创新的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因此未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明显大于供给,技能性人才缺口大,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在将来应该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未来社会对技能型农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在弃农从工的形势的影响下,农业技能型人才已经严重短缺,现代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的,数量也是巨大的,这为农林类中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同时,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上可以选择到企业就业,也可以选择以农业个体生产经营者的方式自己发展农业产业,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业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小,就业容易,就业面广,后顾之忧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大的压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进一步加强与庄浪县农牧局、林业局等单位的合作,共同创新和完善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产教结合、校产交替的“教、研、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信仰等方面的培养,每年暑假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学校与农业生产单位联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考核。

三、改革成效
1.加强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36人。

完成省级课题一部。

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拥有一支结构基本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同时,聘请农
业局和林业局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

如聘请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吴永斌、畜牧站站长高级畜牧师郑海为农业专业兼职指导教师。

2.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取得成效
加强和落实学校与农业科研、生产单位合作、理论学习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快科技创新转化,进行产教结合、校产合作模式的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为目标。

该专业自成立之初即实施了“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进一步确定了“2.0+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公共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运用“模块任务”教学法,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法进行了改革,通过生产企业的核心实例展开一门或相近几门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任教师承担省级课题一项(结题)、市级课题一项(申报)。

3.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建立了庄浪县农牧局、庄浪县林业局、中川高效农业示范园、水洛李碾城郊塑料大棚高效蔬菜生产基地、阳川孙王苹果出口认证生产基地等1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有500余人次学生到生产基地实习。

与庄浪县农牧局、庄浪县林业局等单位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学结合”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双方优势形成了“一次培养二次培训”模式。

近3年来,该专业教师与农牧局、林业局技术联合进行了2科研项目的科技攻关,为生产基地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如测土配肥、全膜覆盖);每年培训果家1000余人次。

4.围绕现代农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初步建成了项目导向,教学做合一的实验实训基地群
学校与庄浪县农牧局、林业局等单位联合建立了可供学生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考证需要的实验室和实训室7个(基础生物实验室,化学试验室,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中心,马铃薯种薯脱毒组培室,马铃薯病毒检测化验室,测土配方化验室,马铃薯晚疫病检测化验室),
实训基地7个(水洛李碾城郊塑料大棚高效蔬菜生产实习基地、中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实习基地、万泉露地瓜果蔬菜生产实习基地、阳川孙王苹果出口认证生产实习基地、郑河乡庙川村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实习基地、水洛镇李碾村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实习基地、良邑乡杨王村全膜免耕覆土穴播小麦示范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农业局、果业局等单位的科技资源,共同培养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销售、农产品加工等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每年面向社会承担“十百千林果管理人员”农民工培训1000人,“农业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200人,果树生产工职业资格鉴定1000人。

5.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得到提高
近两年来毕业生首次就业(升学)率保持在96%以上,且就业质量较高,如2010届赵双喜同学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实现了中职生也能圆大学梦。

一些在本地就业的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承包塑料种植蔬菜大棚,很快带动家庭脱贫,成为农村家庭步入小康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被广大农村家长和学生所认同。

在外地就业学生吃苦耐劳,工作稳定,待遇良好,受到企业的欢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