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精神家园

构建精神家园

构建精神家园需要凝聚核心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报告在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后,特别强调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我理解,这样一个“新局面”就是我们需要努力去构建的“精神家园”,这将是一个既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一个很温馨的概念,其实也是一个很具传统文化意蕴的概念;在当下语境中,它还是一个“很生态”的概念。

提起家园,会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想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会想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会想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仔细想来,对家园的思念往往都是在离家出去之后;更进一步,还可能是在闯荡江湖并且失意江湖之后。

在这个意义上,“家园”从来都是“精神”层面上的,是精神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油然而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一种心境。

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其实也是精神的养生堂,应该还是精神的孵化器。

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们“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当我们“敢为丹心借一枝”之时,当我们“白浪如山寄豪壮”之时,我们意气风发的精神何曾留恋过家园!一旦我们回首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我们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粘滞的精神注入活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也就是说,精神家园不仅是我们精神寄放的圣地,还是滋润我们精神的清泉和引领我们精神的灵光!构建精神家园,引发的第一个理念是结束精神的漂泊,结束精神的无所皈依。

精神的漂泊,在许多情形中并非无所皈依,这个漂泊大多是精神自觉地从家园出走,是为着追逐精神之光而实施的自我放逐。

也就是说,精神的漂泊其实往往是构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先声,它的出走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开拓新的精神领地,构建新的精神支柱。

需要指出的是,出走者并非都是自觉的,其中也不乏“盲流”——盲流者认为家园的回望是不合时宜,更认为家园的守望是不识时务;只是他们不思开拓也不想构建,他们把“神马都是浮云”视为终生漂泊的指南,把“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视为终结漂泊的自嘲……因此,构建精神家园引发出第二个理念,这便是梳理精神的取向,梳理精神的自觉求索。

曾经的精神家园的“出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说明既往精神家园的亲和力有所淡化,凝聚力有所松散。

面对自觉者的披荆斩棘和“不自觉者”的随波逐流,我们构建新的精神家园需要梳理精神的取向。

一个时期“城市精神”的风起帆扬,便是梳理精神取向的舟驰潮涨。

于是我们看到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看到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看到了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也是“包容”)的深圳“十大观念”……诸多“城市精神”作为“精神家园”的构建,似乎都格外关注“包容”。

包容,与其说是对一种“精神价值”的诉求,不如说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期许。

“包容”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的取向,本身是期许着更为丰富的精神聚会和更为自由的精神抉择,是期许着个体的心情舒畅和整体的创意勃发。

这其中引发出构建精神家园的第三个理念,也即我们需要宽松精神的生态,宽松精神的生长氛围。

正如报告所说:“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特别注意到,报告一方面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也要求“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真正实现“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构建精神家园,特别需要关注的第四个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便是凝聚精神的内核,凝聚精神的社会共识。

“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当然也有其道德维系、社会凝聚的主张。

在常识上,这些经过提炼并高度凝练的主张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对庶民百姓讲“礼、义、廉、耻”,对知识阶层讲“仁、义、礼、智、信”,对“读书做官”者则提出“修、齐、治、平”的更高要求。

我们注意到,前两部分人群虽有所差异,但总体都是社会之“民”,是“民贵君轻”的社会之本。

对二者的要求虽有差异,但都有“礼、义”二字在其中。

前者“礼”字当头,体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顶礼膜拜”;后者“仁”字居首,实现着“仁者爱人”的“当仁不让”。

在这种要求的差异中,前者可视为“底线伦理”而后者则相通于“贤人治理”,这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在这种人生理想的进阶中,又形成了“达则兼济”、“不达则独善”的价值取向。

在文化建设上,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包括12个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即报告所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正如大家所理解的,三个“倡导”分别是在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三个层面上来提出的,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也是民族精神传统的时代化,还是精神家园构建的大众化。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是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方面,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时代新风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这样,我们不仅能有效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且能成功地建树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家园构建。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元价值差异共存、精神需求千姿百态的广阔社会,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的基本国度,更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的精神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有向心力和创造力!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条道路和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制度,一并成为我们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对此,报告提出“全党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那么,对于我们在“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血脉和“90年不僵化”的道路命脉基础上的精神家园构建,我们同样充满着自信——我们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前进方向和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自信这个精神家园建构将推动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于平)人在探索外宇宙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探索“内宇宙”。

这个所谓的“内宇宙”,其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家园”。

内宇宙同外宇宙一样,是无限的,也是永远让人充满兴趣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悖论,人们往往对陌生的东西感到恐惧,可又对熟悉的东西感到厌倦,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构筑精神家园。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家园。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也就是说,有痛苦,也有阴暗。

过去有一种观点,说只要社会制度好了,就不会有不如意的事情了。

曾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在上世纪50年代撰文,说再过几十年,人们连眼泪都不知道是什么了,只有快乐。

一些香港以及沿海地区的人也爱讲“心想事成”,这怎么可能呢?就因为生活中有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人们无法解决时,才要想到构建精神家园。

我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王蒙在谈到如何追求精神家园时说,古代的孔子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所说的“道”,我的理解,就是“真理”,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精神家园”。

在生活中,有人将宗教视为“精神家园”;有人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视为“精神家园”。

而我觉得,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就是精神家园。

每个人追求自己心中的价值,对它确认和崇敬,他的心灵自然就会平静。

当然,每个人的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是一种境界,也可能是财富。

我在小时候,曾经常想,那些富人已经很有钱了,怎么还要拼命赚钱?现在想,他也是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吧。

每个追求精神家园的人和团体,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痛苦,因为别人往往不认同他的理念与价值。

这样不同的价值认定,就会引起冲突和矛盾,甚至会引起战争。

文学能为精神家园带来什么如今,文学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么风光了。

有人对此不习惯,有不满。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现象。

过去,人们多单纯呀,没事情的时候,就去关注文学。

而现在,要在物质上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什么房子呀、车子呀等等,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关注文学了。

但我自己本人对文学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从历史的角度讲,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重文的国家,我们有着悠久的重文的传统。

单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吧,在“文革”前的17年,中国大陆整个文学创作情况是,长篇小说才十几部,平均一年才一部。

现在则是,一年就达700多部,平均每天两部。

我觉得,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文学都是无法替代的。

因为人的体验是有限的,而文学的好处恰恰是可以扩展生命的体验领域,还可以帮助你实现精神上的愿望。

精神家园的特征及构建简单地讲,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

构建和谐、稳定、健康的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从容面对纷乱世界的干扰,专心于工作、事业,使生活变得更充实。

为了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首先要了解精神家园的特征。

笔者认为精神家园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相应地我们应从这三个方面去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从静态的角度剖析,良好的精神家园具有层次—系统性精神家园的最表层是兴趣、爱好。

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

在学习工作之余沉浸在于其中,不仅使身心得到了休息,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审美观和价值观是精神家园的内核。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审美的眼睛”。

当你具有了健康而又高雅的审美观时,你就会发现身边的美,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去创造美,你的生活因而也就成为美的了。

价值观或者说信仰(即对一定价值观发自内心的高度确认),则是人生的支柱。

一个立志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社会的人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而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淡薄名利,甘于清贫,志在奉献。

精神家园的灵魂,具有统摄意义的则是世界观。

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都是由其世界观决定的,就是兴趣、爱好,也受世界观的影响。

所以说,精神家园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这一个有机的系统内,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分处在不同的层次,因而作用也就不一样。

世界观好比是精神家园的基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审美观、价值观则构筑了精神家园的梁柱与四壁,是人生的支撑;兴趣和爱好则如同“精神家园”的花园,是人们休闲、陶冶性情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