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中国山水文化

第四章 中国山水文化

4 中国山水文化【学习目标】了解山水的概念及山水文化的形成阶段,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审美意识,掌握山水文化的审美形态、审美风格及审美方法,理解并掌握山水景观文化的基本类型。

了解中国山水文化著名景观,理解中国风水文化现象的本质及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山水概念山水景观审美风格山水景观类型4.1 山水文化概述山水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人类在实践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亦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但是自然环境本身不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4.1.1 山水文化及其形成在中国,山水是自然的代称,是具有地理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概念,不仅指山和水,还包含山水草木、雨露云雾、泉岚烟云等。

清代画家石涛对山水概括为:“山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经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广义上,山水就是指自然景观的代称,大到山川形势、风雨晦明,小至一点一景、一泉一石、山中亭、水中阁。

它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与色、人工与天巧相结合的综合形态。

从现代旅游地理学角度看,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是供人们观光、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主要场所。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作为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景观,进入人类的文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崇拜阶段。

远古时期,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征服能力具有很大局限性,先民对自然有双重情结:一方面感谢自然赐予的生存资源,另一方面对电闪雷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心存恐惧,形成了以敬畏和亲近为特征的自然崇拜,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受惶恐敬畏的心理驱使,人类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自然神崇拜,包括日神、月神、山神、水神等。

比如,“封禅祭祀,祈风求雨”等许多有巫术和原始宗教性质的活动盛行。

据《尚书》和《山海经》记载,中国当时有400座山和300条河流被尊为神山神水而受膜拜。

在众多自然崇拜中,对山川、河流的祭祀形成了五岳、四渎、五镇等祭祀文化。

《史记》中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可见帝王将相崇拜神的祭祀活动促进了自然山水景观的文化形成。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能力增强,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山水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从单一的原始崇拜过渡到以“比德”为形式的审美评价。

这种转变在我国大致始于先秦,完成于魏晋时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多有山水描写如:“扬之水,白石粼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山有乔松,隰有游龙”等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人们不仅注意到山体与水体的对比、和谐,而且更注意到以山和水为载体的综合景观之间的对比、和谐的美学意义。

二是山水雅好阶段。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使人们重新认识道家游世哲学及其“以天为徒”的自由思想,体悟了佛学空灵极乐境界,进入了一个追求精神、思想人格自由、超越的时代。

在自然观上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和价值参照系,重新发现了山水自然美的独特效用。

在“乘物以游心”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思想的引导下,士大夫阶层对自然山水一往情深,推崇“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审美情趣,流行“由实入虚,超入空境”的形而上追求。

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就以实际行动沉醉在自然界里来印证庄子的游世主义思想,以摆脱世态炎凉的现实困境。

这就使自然山水进一步脱去神秘外衣,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北方为逃避战乱南迁的仕族文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南方的环境促发了他们登临山水、畅神抒情、清谈玄理、恣意遨游的隐逸之风,追慕平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和浪迹山水以求超越、解脱与怡情的审美情趣,对山水景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影响。

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佛教的兴起和道教的盛行,对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晋以后,山林成了佛教第一静修之处。

持教者“入深山,住兰若,岑岭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使山水从世人不知变成世人向往的仙山胜水。

宗教出于教义需要,争相占据名山大川建观筑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当时的生动写照。

在佛教名山,各个历史时期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碑刻、建筑等景观;道教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和求道访仙为宗旨,在信仰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洞福文化,比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景观,道友用以修道、祭祀、建设举行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以及道教徒的活动仪式对山岳风景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是山水旅游发展阶段。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宗教隆盛,山水旅游活动蔚然成风。

文人雅士游山逛水,触情生情、借题发挥成为诗文,致使山水诗画、游记、历史传说与园林建筑蓬勃发展。

如“一生好入名山游”、“到处山水皆故宅”的李白、“万事不关心”、“空知返旧林”的王维等均是倡导游览之风的代表;到宋代,雅好山水、游历四方者的如著有“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

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苏东坡、写有“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的山水理论画家郭熙、明末的徐霞客、画家石涛都以自己的作品丰富了自然景观的文化效应。

总之,山水文化是自然山水“人化”的产物。

景观的审美过程受多因素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首先名山胜水的诞生始于古人对山神的自然崇拜,后来发展出祭祀名山大川的规范而成为制度;其次文人名士的品评、鉴赏,山水诗词和山水游记的兴起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品位;宗教的发展更加深了自然山水的人化和神化过程;历史神话传说和科学家的考察研究则加深了自然山水的科技含量,赋予山水自然、人文、科幻等更丰富的文化内容。

4.1.2 古代山水审美意识中国历史上许多大思想家,本身也是旅游者,如孔子、庄子、董仲舒、阮籍、朱熹、王阳明等。

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旅游实践,而且有卓越的旅游理论。

如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孔子的“比德山水”思想等。

这些旅游理论思想,在构筑他们思想体系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旅游理论的基石。

4.1.2.1 老庄的“天然说”道家老庄开创了“天然说”旅游思想,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天地与我并生”的自然之美和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幻化世界中的“逍遥游”,认为人进入清澄缥缈、虚空无垠的宇宙中,尽情遨游驰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同时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外物有成理而不说”的思想。

明确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客体进行肯定的第一人。

老庄的自然之美的思想拉开了中国游历山水的序幕,影响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进而影响着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无疑是积极的。

4.1.2.2 儒家的“比德说”孔子一生游历丰富,游历的方式有游览、游学、游仕等多种。

游洛邑时,历郊社之所,察庙朝之度,问礼问乐,参阅典籍;登泰山时,遥看天下;游舞雩时,笑谈人生。

孔子在游中问学,游中入仕,在学问和仕途的曲折中诠释了旅游的境界。

孔子十分重视旅游的作用,把游览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他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视为发展个体人格的理想佳境。

他在周游列国,希望借此实现其政治理想,即使在道不行的逆境之下,有“乘桴浮于海”的想法。

他在川上时,从“不舍昼夜”的东流之水,激起自强不息的情感浪花,更联想到水似德、道、义、勇等品质而陶冶自身性情,起到了养生怡神的作用。

当他“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时,从登高的艰难、喜悦中,领略到山水的无穷、人生的有限,而激起仁者入世、任重而道远的情怀。

孔子开创了人本主义“比德说”的旅游理论,具体表现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思想(《论语﹒雍也》)。

面对子张“仁者何乐于山也”的疑问时,孔子曰:“夫山者,葸然高,葸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一句话,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而面对“夫知者何以乐于水也”的疑问时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天命者;历险致远,率成下毁,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韩诗外传》卷三)。

一句话,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至于“知者动,仁者静”,康有为对此有具体阐述:“知者才智迸发,如机轴转运,不能自己,故动。

仁者神明元定,如明镜澄澈,粹然无欲,故静”。

实际上这两句阐明了知者和仁者不同的个体特征。

而对“知者乐,仁者寿”,康有为阐述道:“动而周流自得,故乐。

静而安有常,故寿。

”显见,由于两者不同的旅游个性特点,因而收到两种不同旅游效果。

孔子的“比德山水”实际上强调将儒家道德思想融入山水之中,寄情山水,把天地之间有形的“大”融入人伦。

他从比德山水、寄情山水到实践中效行山水,在游历中感悟人生,在游乐中追求完美的人格。

孔子的比德思想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

这种旅游观,使人们从对天地、山川、风雷的顶礼膜拜中解放出来,山水不再是统治人类的神秘的异己力量,而是与人类处于同等地位的可以理解的知己力量,因而进入了一个人类与山水融合的新时代。

4.1.2.3 魏晋时期“畅神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剧烈变化,受以老庄思维为核心的玄、道、释哲学实践影响,山水审美意识被“以形媚道”和“澄怀味象”的“畅神说”取代。

“以形媚道”主要确认自然界的形式美,标志着自然界以其客观性和独立性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客体;“澄怀味象”语出宗炳《画山水序》,“澄怀”要求游览者在观赏自然山水时应具有纯洁的审美心理,有清虚淡泊的内心境界和主观意识,即居心要净。

“味象”是人们在“澄怀”的前提下的审美手段,即通过观察、感受、鉴赏、描摹形象,洞察形外之形,象外之象,以达到“静观玄览”、“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4.2 山水景观的文化类型山水景观是山水的表现形态,是以山水为主体构景要素在特定区域内美感表现的时空组合体,是自然景观与人类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