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0.2《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
10.2《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
举 杯 邀 明 月 , 对 影 成 三 人
枫桥夜泊
天 涯 共 此 时
海 上 升 明 月
月 夜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 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 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你知道其他描写 月亮的诗句吗?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短文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 境?你认为哪些语 句与“闲”字有关?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境。 “月色入户” 透露其 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 者” 透露其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更是透露其闲。
句子解析 月色入户;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月 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 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 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 可以想象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 来拜访他。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乐者: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 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 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 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散步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叉错杂 大概是
清明澄澈
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柏树?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 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 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 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 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 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 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 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 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少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其 散文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会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想去赏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下之景比成 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 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 写月影的“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
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 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 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 超逸的人。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读出韵味。 • 2疏通文义,弄清文章思路。 • 3品味写景的句子。 •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与 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人生态度。
写景句总结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 的心境。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 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 襟。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 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 个人得失,进入一个表里澄澈、 透明的世界。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3.
闲:
①、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 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 官的现实。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 辜负了良辰美景 。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 关键词语的意思,翻译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晚,我解 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 (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于是,就 到 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 承天寺找张怀民。 庭院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何 少夜 闲无 人月 如? 吾何 两处 人无 者竹 耳柏 。?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解衣 藻 荇 竹柏
qǐn suì
jiě
zǎoxì ng
bǎi
寝
遂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美妙 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 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 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境。
问题探究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 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在 大人 地, 上诗 意 地 栖 居
缺对 少于 美我美 ,们是 而的到 是眼处 缺睛都 少,有 罗发不的 丹现是。 。
——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 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 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这句话包含了 怎样的意思?
1、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 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 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 的仙境? 2、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 的心境,但也透露了自己 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 “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 人罢了。
• 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 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 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 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星 涌垂 杜甫 大 平 江野 流阔 ︒︐
[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 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 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 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 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 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 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 上奏着的名曲。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本文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和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1) 交代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描写(2)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议论抒情(3) 惋惜无人赏月。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会走出 户外?
2、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所描绘的 情景,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3、怎么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