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简短翻译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记承天寺夜游简短翻译的资料, 欢 迎阅读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对照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 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 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 “闲人”罢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 “月色入户”, 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 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 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 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 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
他在 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 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