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
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吕梁地区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
阳地区为邻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共辖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其中农业人口154.1万,人口密度52/平方公里。
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历史沿革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
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1982年延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人文自然资源延安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广袤黄土的深处,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
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历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轩辕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壮美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北宋时期开凿的清凉山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特别是历时千年开凿的钟山石窟,专家们称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
举世闻名的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
这一孔孔土窑洞、石窑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挥千军马的司令部。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淳厚的黄土风情文化。
粗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无不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从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10年间,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由弱到强,为打败国民党军队积累了实力,并形成延安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等,是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结晶,是共产党人理想与品格的体现。
80年代末,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一些省级延安精神研究会相继成立。
中共陕西省委七届四次全委会1989年12月12日通过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决定》,决定从1990年开始,将每年10月26日定为全省延安精神纪念日(此日即毛泽东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日)。
黄陵祭祖【黄陵祭祖】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奠祖先活动,分官祭和民祭。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汉代以来,历代官府于每年清明节,必组织谒祭活动,为官祭。
其时,车水马龙,歌舞管弦,赋辞祭文,以告先祖风调雨顺,世事太平。
另于每年重阳节,民间亦必自发祭拜,或歌功颂德,或祈求太平,为民祭。
秧歌舞【秧歌舞】分为大秧歌、小秧歌两种。
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一种民间舞蹈。
大秧歌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两种风格:延安(含甘泉县)以北各县为一派,以"陕北大秧歌"为代表;延安以南各县为一派,以"老秧歌"为代表。
小秧歌又叫小场子秧歌,通常是在扭完大秧歌之后,才入场进行表演。
表演形式亦可分为"踢场子"和"秧歌剧"两类,包括"二人场子"、"多人场子"、"霸王鞭"、"跑红灯"、"跑旱船"、"担花篮"、"跳荷灯"、"推小车"、"花鼓"、"莲花落"、"二鬼打架"、"醉翁背醉婆"、"唱秧歌"等等。
踢场子【踢场子】小秧歌的一种。
表演者人数不等,但须是双数,扮演者男持彩扇,女舞彩帕,在器乐鼓点声中成双成对起舞。
你追我赶,男扑女闪,动作刚健洒脱,柔软细腻,既有哑剧之情节,又融舞蹈、戏曲、武术为一体,表现男女青年调情逗趣、追求爱情的情怀。
表演形式有"文场子"、"武场子"和滑稽诙谐的"丑场子",演员按照独特的表演程式,从四个不同方位各表演一次,这叫做"四门"。
表演者多为青年人,也有老者出场献艺,表现出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
跑红灯【跑红灯】小秧歌的一种。
主要在灯节之夜表演。
演员人数不限,广场、舞台皆可。
表演者脚下套一木(竹)制圆盘,舞者裙子与圆盘连接,圆盘上装有各色花灯,灯盏为四至八盏,舞者手擎两盏,也有擎一盏拿一把扇子的。
表演形式有"走灯"和"跑灯"两种,队形造型有"双龙摆尾"、"卷白菜心"、"五角星"、"宝塔山"等。
伴奏乐器有唢呐、锣鼓。
演唱时分领唱和合唱,曲调多为陕北民歌调,唱词根据不同情况,即兴编唱。
霸王鞭【霸王鞭】小秧歌的一种。
主要流传于延安市富县张村驿乡和洛川县部分乡镇。
是一种以有节奏地踢打花鞭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表演者手执长约1.3米、直径约7厘米、涂有各种颜色花节的鞭棍,花鞭上凿有很多空槽,装上数枚铜钱,因形似西楚霸王项羽的钢鞭得名,或称"金钱棍"。
表演时,手脚击鞭,鞭打浑身,全身上下"喳喳"作响,所以有些地方叫它"浑身响"。
后经不断改进,新编霸王鞭表演分为高手鞭、低手鞭和混合鞭三种类型。
前二者是以击胸部上下为区别的。
高手鞭包括有纵马立鞭、弓步担鞭、二起踢鞭、头顶转花、横抛鞭、竖抛鞭、双响鞭、三百六十转身鞭、望月背鞭、对打鞭等10余种动作。
低手鞭包括单踢鞭、双踢鞭、跑马步担鞭、晃身鞭、腰鞭、转踢鞭、连四脚鞭等7个动作。
混合鞭由高、低鞭组合而成。
动作有单踢腿横抛鞭、紧回颈转身鞭、弓步穿插紧打鞭、头顶转花双响鞭等。
混合鞭花样增多,弥补原霸王鞭舞蹈动作单调、缺乏奔放灵活之不足。
新编霸王鞭又因不同演出场地而有不同的表演形式,诸如行进鞭、场子鞭、舞台鞭等。
老秧歌【老秧歌】民间秧歌舞蹈。
流行于延安南部的洛川县、富县、黄陵县及宜川县。
是根据戏曲里的"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经过不断提炼、加工逐渐形成的。
老秧歌表演时分男女角。
男角称"耍杂",头戴船形草帽,腰围白裙,手执"莲花灯",引逗包头。
女角称"包头",身穿大襟彩服,腰系开缝彩裙,头戴彩色纸花,黑手帕作发辫。
表演时,以群舞为主,人数不限,男女成双数。
舞时亦必有丑角手执绳甩在前领头,"耍杂"、"包头"排成两行跟随其后出场。
"耍杂"手执莲花灯,"包头"两手提裙角,以腰带肩左右转动相互对唱扭动,变化出各种队形,如"白马分鬃"、"二龙戏珠"、"摆八卦"、"蝎子倒尖尾"等。
表演动作有"双蝴蝶"、"凤凰单展翅"、"碎步"、"沙沙步"等,扭动要求"稳",上身要求"活",无论什么动作,均要求"柔"而"软"。
高潮中,"耍杂"依自己功底深浅,在领"包头"时,表演出诸多高难动作,如"飞脚"、"二起脚"等。
老秧歌表演,以洛川县最为出众,该县因表演风格迥异而分为"京兆秧歌"和"城关秧歌"两派,前者流传洛川县城南京兆乡一带,后者流传县城周围,又称"鬼拉腿秧歌"。
陕北大秧歌【陕北大秧歌】盛行于陕北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表演时人数不限,少则数十,多达数百。
队形由一撑伞者(称伞头)领头,另有一身挎一串马铃、手执一把蝇甩子者(称马俳子,伞头的保镖)随其后,在锣鼓唢呐声中带领表演者,扭出各种队形,如"卷白菜心"、"十二莲灯"、"十字梅花"、"二龙出水"、"盘龙过街"、"大游四门"、"五马空城"等。
舞蹈动作有"原地扭"、"十字步"、"三步一停"、"抖肩步"、"金鸡独立"、"抬头望月"等。
农历正月初七人日(也叫"人七")过后,开始闹秧歌,俗称"起秧歌",这是一年一度城乡"闹红火"最集中的一段时间,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停止。
凡爱好扭秧歌的城乡群众,自愿参加到秧歌队里。
参加者大多服装随意,腰里扎根红绸子,扮女角的手摇彩扇,或动作划一,或即兴随乐。
秧歌队里一定要有扮天官、春官的,丑角化装成蛮婆、蛮汉、赃官等。
另外有两个扮饰性情暴烈汉子为牌,队尾有一人饰老乞,持一乞棍挑一件破羊皮袄断后。
红军到达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经文艺工作者对陕北大秧歌的不断改进,使它在化装、服饰、表演、唱词、动作等方面有所创新,被誉为"新秧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