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十二章 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十二章 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组织
一、填空题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细密的分工。

二、选择题
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有效性
B.效率
C.责权对等
D.分工协作
E.人文关怀
【答案】ABE
三、概念题
1.社会组织(北科大2011年研;中财2009年研)
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
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2.科层制(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

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3.泰罗制(人大2006年研)
答: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四、简答题
1.社会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中财2010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
答: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规范
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它指个人或团体应如何思考、感觉与信仰,在各种情况与关系当中应如何行动。

规范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

(2)地位
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的形式有两种:归属地位与成就地位。

归属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成就地位则是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地位。

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主要是成就地位。

在现代社会,人际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地位之间的互动。

社会组织的互动也是经由地位而建立的,社会中到处都充满着这种组织性的互动。

(3)角色
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无角色的地位,也不存在无地位的角色,角色表现地位,地位规定角色的范围。

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而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

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

(4)权威
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感受到约束和限制。

组织权威一般有两种特征:①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②权威依附于职位。

组织由其构成要素而形成一个社会活动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转依赖于一整套规则,个人只能遵守这些规则,才能进入组织,并参与其活动。

2.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组织过程像一切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样,也有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发展周期。


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可以被描绘为五个重要阶段:①产生;②成长;③成熟;④衰落;⑤消亡。

以下是对这五个阶段的简单描述:
(1)产生阶段
当一群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益和需要而走到一起时便产生一个组织。

组织开始时是相当不正规的,没有成文政策或正式的规章制度,许多相互作用处于日常的面对面接触的水平上,组织成员彼此能相互了解,甚至带有较强烈的私人感情色彩。

当普通操作人员、中级管理部门以及顶端管理部门形成之后,一种等级阶梯于是便建立起来。

这个时候组织的非正式倾向还是十分明显的。

此外,此时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或创始者强烈地影响和左右着组织,主导着组织的发展。

(2)成长阶段
当一个组织成功地吸纳到了成员,并且得到了他们的信赖,能富有效率地实现其目标,能被更大的社区所接受,它就通常能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整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此时,组织便处于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组织开始变得较正规化,组织更多的关系是其结构的分化、职能的细化和成员技能的专业化,而忽视了人的能动因素。

且在这个阶段,利润(如果是一个经营性组织的话)和规模每年递增百分之几百也属常事。

(3)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织的成长变慢了,新的发展方向或者新市场、新产品开始被开拓穷尽,组织常常变得停滞下来。

从成长阶段开始的那种制度化过程,现在逐渐演化成为造就僵硬的官僚机构的过程,并有窒息组织的可能。

保持活力是这个时候组织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在组织需要寻求获取其他组织以不断扩张的时候。

成熟阶段在组织的一生中常常占有最长的时间,在这期间,组织年复一年地缓慢变化而相对稳定。

(4)衰落阶段
组织终于开始遇到难以应付的问题:关键人物离开、组织的方针和策略与外部环境不相吻合等,组织只看重成员的服务时间,而不看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作为,尤其是新的思想常常受到阻力。

于是,这样的组织开始了它的衰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先就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各种积弊也已经由萌芽到成熟并开始暴露无遗,各种反常行为逐渐盛行起来。

(5)消亡阶段
当组织的衰落程度已发展到不能再回返的时候,组织将停止作为社会中的一种有活力的角色而宣告它的生命的终止。

并不是所有组织都是在完全停止存在的意义上消亡,它们消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被一个较大的组织所吞并,可以是与其他同类型组织的重组,也可以是彻底退出主流的活动领域、悄无声息地维持着最基本的运作。

3.简述科层制的正负功能。

(人大2006年研)
答: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1)科层制的正功能
①明确的分工。

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职位而使之合法化。

②明确的职权等级。

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

实际上,明确的职权等级是组织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作必需的原则。

③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要遵守一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在具体情况下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求得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

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一切人和事。

在这里,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最高权威,它规定成员的权
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

④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搀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⑤量才用人。

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同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

⑥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

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并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科层制的负功能
科层制主要目的是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业活动的组织形式,至今这种组织形式依然运行于社会之中,并且成为无法逾越的界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层制会永远地存在下去。

科层制的负功能包括:
①科层制内部协调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现代民主主义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也就是一方面人们强烈地要求个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尊重个人作为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又是要求组织活动的理性化和制度化,以体现效率至上的信念。

但是,实际已经证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内部的危机意味着科层制无法做到“内适应”了。

②20世纪下半期,组织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学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管理者的职能都发生了变化,从许多方面重塑了组织的外部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加剧,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稳定。

从前的一些政策法规也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效力。

③从表面看,科层制的致命伤出在伦理方面,但是导致这种组织形式崩溃的则是它的外在环境。

外部环境给这种体制带来的问题是组织所无法逾越的障碍。

在两种挑战面前,科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