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稻钻蛀性害虫2
春季温度与二化螟越冬代盛蛾期的关系
泰和县2004-2008年越冬代二化螟盛蛾期及2-4月平均温度表
始蛾 (月/日)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4/9 4/16 4/6 3/27 4/8 高峰日(50%) (月/日) 4/16-18 4/23-25 4/16-18 4/11-13 4/21-23 盛末日(80%) (月/日) 4/25 4/28 4/20 4/16 4/30 2月份 (℃) 11.5 6.4 8.7 18 6.2 3月份 (℃) 12.8 12.0 13.3 14.8 15.7 4月份 (℃) 21.0 15.1 21.1 13.2 20.6 14.2 18.0 16.9 19.8 13.9
一、生活史和主要习性
• 在国内一年可发生1-5代,即我国最北部只发生1代,最南部 可发生不完全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在江西由于该虫越冬代幼 虫解除滞育的时间不同,繁殖世代幼虫发育历期个体之间又存在 较大差异,导致该虫一年发生2-4代,前后有2代的差别。成虫羽 化后不需要取食补充营养,羽化当晚或次晚交尾。交尾后的第二 天即可产卵。成虫的趋光性强,雌蛾更喜欢扑灯。成虫喜欢在叶 色浓绿及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产卵位置则因生育期不同而有 异。秧苗至分蘖期多产在叶片正面离叶尖3-6 cm处,分蘖后期至 生殖期多产在离水面7-10 cm处的叶鞘上。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 内为害,2龄后转到茎秆内取食为害。老熟幼虫在茎秆内或叶鞘 内侧化蛹。
• •
•
•
• •
泰和县2004-2008田间越冬代发育进度调查证实了2-4月气温与越冬代盛蛾期密切相关。 2007年2-4月份的月平均气温达到16.9℃(特别是2-3月的月平均气温高达16.4℃, 比常年高出 4-6℃),此年3月27日田间见蛾, 4月12日为越冬代盛蛾高峰期(50%个体羽化),而此地常 年在4月15日后才开始栽插早稻,致使越冬代大部分羽化出来的成虫因水稻尚未栽插而成为当 年的无效虫源,明显减轻了当年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 2004和2006年2-4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1 和14.2℃,其羽化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17日和4 月18日,大部分羽化出来的成虫能构成早稻为害的虫源。 2005和2008年2-4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3.2 和13.9℃,其羽化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24日和4 月22日,绝大部分羽化出来的成虫能构成早稻为害的虫源。 本试验揭示了极端的春暖年份(如2007年)可导致越冬代盛蛾期与早稻栽插期不相吻合,从而 减轻了二化螟的危害。 我们的试验结果揭示了极端的气候条件可导致昆虫不适时进入滞育或不适时解除滞育,从而减 轻或加重昆虫对作物的危害。
第三章 水稻害虫
水稻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水稻自播种 出苗到成均可受到不同害虫的为害,为害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食根的:稻象虫、稻水象甲; 2、咬食叶片的:稻纵卷叶螟、稻弄蝶和负泥虫; 3、刺吸稻株组织汁液的:飞虱、叶蝉和蝽象; 4、钻入稻株组织内部取食的螟虫; 5、在取食过程中刺激水稻组织畸形而成虫瘿(标葱)的稻瘿蚊;6、在水稻叶 片内潜叶为害的铁甲虫; 7、为害稻穗的粘虫、蓟马和蝽象等; 8、除取食水稻外还能传播植物病害的稻叶蝉和飞虱。
• 幼虫为害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群聚为害;2、侵入力强;3、 转株频繁(导致大量的隠害株)。
二、二化螟在年生活史周期中有两次不同场所的过 度 在纯双季稻区,二化螟随着春耕沤田和夏耕灭茬, 出现两次不同生境的过渡。第一次是在春耕沤田后, 由越冬场所向早稻田过渡,然后在早稻田繁殖2代 (第一、二代);第二次是在夏耕灭茬后由早稻田向 晚稻田过渡,在晚稻田繁殖1-2代后(第三、四代), 即以第三、四代幼虫越冬,完成全年的生活周期。在 水稻单双季混栽期,夏耕灭茬后也可由早稻田向中稻 田(一季稻)过渡。二化螟能否顺利实现这两次过渡, 对其各代的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研究这两次过渡条件对准确预测该虫的发生量 和制定防治对策有重要 实践意义。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1 8-6 8-11 8-16 8-21 孵化日期(月-日) 8-26 8-31
滞育率(%Diapause)
2003 1986 1985 1984 1983 9-5
图2.二化螟在大田不同日期孵化的幼虫的滞育率
1983至1986年8月初孵化的幼虫有部分进入滞育,8月中旬孵化的幼虫有 50%个体滞育,8月20日后孵化的个体全部进入滞育。 在高温超历史的2003年,8月中旬末孵化的幼虫(日平均气温为29.8℃)亦 有50%以上的个体进入滞育
1.二化螟这一滞育特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不 断选择形成的 ,这确保了二 化螟在8月份高温季节 进入滞育,避免了在高温季节不适时的发育导致越 冬种群数量的减少。 2.田间二化螟的越冬种群虫源主要由8月初至9月中 旬孵化的幼虫构成,其构成的虫源基数稻生育 期的配合关系
三化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越冬代盛蛾期较晚,在南 昌4月下旬始见,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发。因此,三 化螟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次过渡,这也是为什么早稻苗 期二化螟的为害明显重于三化螟的原因之一。但 1993年赣北稻区三化螟在早稻大发生,其中重要的 原因就是那几年利用晚稻田不翻耕大面积板田种植甘 蓝型油菜和麦子,而这些作物在5月10-20日才收割, 导致越冬代三化螟可以安全羽化出来实现第一次过渡。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光期长度(h) 图1. 二化螟在恒温28℃下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曲线。
28℃
滞育率(%)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图进一步显示了田间二化螟的滞育是在8月份高温条件下形成的
影响螟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因素,主要有气候、食料、天敌等, 它们相互联系和制约,综合作用于二化螟。 1、气温和降雨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虫源基数: 直接影响:四月份是越冬代幼虫开始转入化蛹阶段的生理转换 期,此时的气温高低和雨水的多少,对其第一代以及以后各代 的发生期和发生量的大小,起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春季 低温多雨,不利于越冬幼虫的存活和化蛹,还会推迟羽化,不 利其第一次过渡。特别是三化螟因为禾蔸是其唯一的越冬场所, 此时降雨会导致越冬幼虫大量死亡。根据以往的经验,南方春 季大旱,三化螟常大发生。
一般而言,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更易遭受蚁螟的 侵入和为害,因此,我们常把分蘖期和孕穗期称为 易受螟害生育期;而水稻园秆拔节和齐穗后的水稻 相对不易遭受蚁螟的侵入,故称为安全生育期。但 须指出,当螟虫发生量很大时,即使蚁螟的盛孵期 碰上不易受害的生育期,螟害还是相当重。
分蘖期
孕穗期
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Rice stem borer)
•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常发性害虫,广泛分布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 区,最北分布在黑龙江克山县(N 45°),我国北纬20°以南基本没 有分布(海南和三亚)。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玉米、甘蔗等禾 本科植物。二化螟是我省水稻上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常年第一代均能 对早稻分蘖期的禾苗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已成为我省早稻分蘖期的头 号害虫,特别是第三代幼虫在部分迟栽单晚田和双季稻田暴发成灾, 如2002年南昌县晚稻二化螟防治不好的田块,亩虫量超过20万头,受 害株率100%,损失率达80%,并出现成片缺收稻田。特别提及的是,第 三代二化螟主要以虫伤株造成严重为害,导致水稻后期大面积倒伏。
1、二化螟实现第一次过渡的条件,主要取决于越冬幼虫 能否在春耕沤田前羽化出来,成虫羽化后有无适宜的繁殖 场所。
在南昌,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在4月上旬始见,4月中旬至4月下 旬盛发。因此,凡在谷雨(4月21日)前翻耕的晚稻田和中稻田, 其中越冬的幼虫绝大多数不能羽化出来,这类稻田即使越冬密度很 高,也不能实现向早稻田过渡,而成为无效虫源田。反之,凡在谷 雨后翻耕的晚稻田和中稻田,越冬幼虫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向早稻 田过渡。显然,在立夏后翻耕的稻田,如以晚稻和中稻田冬种小麦、 迟熟油菜和留种红花田,其中的越冬幼虫能顺利羽化出来,成为主 要的越冬有效虫源田。这类田块越多虫口密度越大,向早稻田过渡 的蛾量就越大,早稻的螟害就越重。另外,越冬幼虫抗逆性较强, 翻耕后幼虫能钻出外逃,且食性较杂,除水稻外还能取食和越冬于 其它寄主。因此,在正常年份,二化螟都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第一次 过渡,故早稻苗期二化螟为害均较重。此外,春季温度能影响越冬 代二化螟的发育进度,从而影响到这次过渡(见图)。
台风或寒露风对螟蛾和蚁螟的冲击
根据江西的气候特点,在9月份常有台风和寒露风, 伴有大风降温,此时如碰上螟蛾产卵期或蚁螟盛孵 期,螟虫的为害可明显减轻。特别是三化螟,碰上 此天气,螟害均较轻(如1965年第三代发生量很大, 曾预测第四代可能特大发生,但由于当年9月中、下 旬连续10多天大风雨,致使80%左右的螟蛾未产卵 而死亡,当年在没有防治的情况下,白穗率低于 1%)。
思考题:螟虫在年生活史周期中有那两次不同场所的过渡,了解这 两次过渡有何意义?
二化螟从早稻田向晚到田和中稻田过渡
• 中稻播种面积从1993年的350.4万亩扩大到2002 年的615.7万亩,在水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从 18.75%提高到36.96%,将近翻了一番。近几年 稳定增加到650万亩左右。
三化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南昌第二代于7月中旬始见,7月下旬至8月上 旬盛发。因此7月中旬后收割的早稻中、迟熟品种,三化螟第二代成虫大部分能 羽化出来,迁入晚稻田,成为虫源田。这类稻田的面积的比例和虫口密度愈大, 迁入晚稻田的虫源数量就愈多,为害也愈重。因此,相对于二化螟,三化螟完成 第二次过渡要顺利一些。
60.00 50.00 早稻百分 率 中稻及一 季晚百分 率 晚稻百分 率
百分率(%)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92
年份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