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上)语 文(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A 卷(共100分) 第I 卷(选择题 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殷.红(y ān) 赫.然(h è) 校对(ào) 锲而不舍(è)B .狂澜(l án) 污秽.(ì) 胡骑(j ì) 诲人不倦(ì)C .譬如(p ì) 无虞(y ú) 甲胄(òu ) 屏息凝神(b ǐ)D .震悚.(s ǒ) 怆然(à) 河干(g ān) 相形见绌(ō)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逞能 仰慕 相得宜彰 马革裹尸 B 、撺掇 筹划 家喻户晓 迫不急待 C 、怪诞 静穆 永往直前 养精蓄锐 D 、冗杂 惬意 语无伦次 义愤填膺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多姿的旋舞。
C.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D.塑成这个雕像,花费了他10多年的功夫,真是大器晚成啊。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B.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C.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不管山路十分曲折艰险,他也坚持向上攀登。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蕃:多B.不蔓不枝.枝:长枝节C.亭亭净植.植:种植D.陶后鲜.有闻鲜:少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7.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原意的一项是()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
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
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6分)(1)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默写)(2分)①,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请在韩愈的《晚春》和杜牧的《泊秦淮》中任选一首,默写全诗。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
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
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
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
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
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
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
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因而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奥秘。
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10.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3分)11.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3分)12.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五、作文(60分)13.“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
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请以“晒出我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目班级 姓名 考号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B卷(共50分)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成都曲【唐】张籍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1.从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绘成都的?(2分)答:2.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分)答: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④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
②哂(ěn):讥笑。
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④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者..解衣下田(行者:过路的人) B.气竭.汗雨(竭:尽力)C.谓.农夫曰(谓:对……说) D.行者服而退.(退:走了、离开)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简要说说。
(3分)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名著阅读(4分)6.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1)~(2)题。
(5分)1. 鹦鹉螺号潜艇在海底沿着前往南极的路线快速驶进,如果顺利,24小时之内就可以达到南极。
2. 3月19日,潜艇排出储水舱中的水,准备浮出水面换气。
不料,潜艇被卡在冰山的裂缝之中,无法上浮。
3. 尼摩船长告诉大家,唯一出路就是在两天之内把冰山凿开,因为船上储存的空气只能维持48小时。
4. 形势非常严峻。
十多名船员穿上潜水服来到冰层下,选择底部较薄的冰层用力开凿。
5. 不料,从底部凿下的冰块立刻又在两侧东接起来,船员们好像被一个怪物逐渐收紧在他的利齿中。
6. 船长当机立断,拧开船上热水管的龙头,用沸水向四面喷射,延缓了冰的冻结,开凿的速度加快了。
7. 这时,舱里的空气非常稀薄,有的人已经昏过去了。
船长镇定、坚毅,细心地照顾每个船员。
8. 还剩一米厚的冰层。
为了挽救船员的生命,船长以惊人的毅力开船向冰层冲去,冰层破裂了。
9. 舱盖打开了,鹦鹉螺号继续向南驶去。
(1)连环画讲述的是鹦鹉螺号潜艇在前往南极路上的一次遇险经历。
从连环画的内容来看,当破冰遇到困难时,尼摩船长想到的解决办法是①。
在《海底两万里》一书中,尼摩船长保护鹦鹉螺号或他人生命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在遇到②的险情时,尼摩船长③,化险为夷。
(3分)(2)根据前8幅画的内容,为第9幅画补写一句话。
(2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7-11题。
(18分)托尼·尤克脸涨得通红,觉得浑身不自在。
为什么老师总是盯着他?她的嘴唇还似乎不满意地蠕动着。
托尼才10岁,非常崇拜他的老师汉森太太,一个脸上总是挂着宁静微笑的身体修长的妇女。
有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她抚摸他的头,告诉他,他知道这个答案,只需稍微想一想。
托尼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结果。
从那时起,取悦于她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事。
现在,出了什么事?什么地方做错了?放学后,托尼心事重重地在街上走着。
他在一家商店的橱窗前停下来,打量着自己:带补钉的衣服,露脚趾的网球鞋。
这不是他的错,这是1932年冬,整个美国都处于大萧条之中。
托尼的父亲生于乌克兰,原来在一家钢铁厂工作,由于大萧条而被暂时解雇了。
托尼的母亲为人家糊墙纸,1个房间1美元,这成了6口之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第二天中午,托尼正准备回家吃午饭,汉森太太突然出现在他身边。
“跟我来,托尼”,她命令道。
托尼的心一沉,心想可能是要叫我去校长办公室。
汉森太太走上大街,街上有一家旧货店。
她走了进去,托尼跟在后面。
“坐下”,她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对托尼说。
托尼坐了下来。
“你能找一双适合这个男孩穿的旧鞋吗?”她问。
店员让托尼脱下他那双网球鞋,量了量他的脚,然后很抱歉地说他们没有合适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