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西沙星制剂临床使用合理性的调查分析

莫西沙星制剂临床使用合理性的调查分析

莫西沙星制剂临床使用合理性的调查分析目的评估莫西沙星制剂在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抽取2014年3月24日~30日我院住院患者的医嘱,统计和分析其中莫西沙星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使用莫西沙星制剂的患者共44例,其中单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患者14例,单用盐酸莫西沙星片患者22例,另外8例患者接受序贯疗法(注射液→片剂)。

发现莫西沙星潜在相互作用的医嘱,但经药师合理用药指导后避免了不良事件发生。

莫西沙星针剂与片剂的切换意识尚需进一步加强。

结论莫西沙星制剂在临床使用总体合理。

药师通过医嘱审核、用药指导和药物经济学知识的宣传可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标签:莫西沙星;合理用药;处方点评莫西沙星是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保持其抗革兰阴性菌活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其抗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和厌氧菌的活性,且细菌耐药性低。

莫西沙星具有口服吸收迅速,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穿透力强,半衰期长等特性。

该药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原药经肝、肾双相排泄[1]。

莫西沙星片和注射液分别于2002、2004年在我国上市并得到广泛应用。

曾艳等对2007年~2011年北京地区莫西沙星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分析发现,共计1416例莫西沙星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其中严重报告106例,新的严重报告18例;其中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事件占73.2%,片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占26.3%,注射液序贯口服占0.5%[2]。

我们随机抽取2014年3月24日~30日我院住院患者的医嘱信息,以莫西沙星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切入点,考察此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并分析药品联用的合理性,以期为规范化药事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药房管理子系统中查阅2014年3月24日~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的住院药房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药物医嘱,选取使用莫西沙星制剂患者的医嘱,并调取该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住院期间所有用药信息,分析莫西沙星制剂及与其他药品联用的合理性。

1.2方法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定的说明书为依据判断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莫西沙星片临床用药是否合理,及与其他药品联用是否规范,采用两名临床药师进行回顾性点评。

检索院内局域网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网络报告系统,查阅莫西沙星相关的ADR报告。

2结果2.1一般情况2014年3月24日~30日我院住院药房与静脉配置中心接收医嘱中涉及莫西沙星制剂的患者共44例,男15例,女29例;年龄18~88岁,平均57.7岁;其中60岁以上老人19例,达43.2%。

单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拜复乐□,0.4g/250ml/瓶,拜耳医药)的患者共计14例,单用盐酸莫西沙星片(拜复乐□,0.4g/片,拜耳医药)的患者22例,采用莫西沙星注射液与片剂序贯疗法的患者8例。

医嘱中拜复乐片的用法是口服,0.4g(1片)/次,1次/d,疗程为1~10d;拜复乐注射液为静脉滴注,0.4g/次,1次/d。

未发现bid用法。

静脉给药的滴速为25~40滴/min,平均为38滴/min,未超过说明书中”90min 以上给药(相当于静脉输注速度不超过40滴/min)”的要求。

单用拜复乐注射液的患者诊断为肺炎6例,间质性肺炎1例,皮肌炎1例,支气管扩张伴感染2例,支气管炎1例,肺癌1例,脑梗死1例,低钾血症1例;单用莫西沙星片患者的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腰椎骨折1例,肺炎1例,卵巢囊肿1例,卵巢畸胎瘤1例,皮肌炎1例,腹壁肿物1例,输卵管积水1例,子宫肌瘤2例,前庭大腺脓肿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例,盆腔肿物2例,糖尿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发热1例,绝经后出血1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宫颈癌1A2期1例,阴道前后壁脱垂1例。

采用莫西沙星注射液与片剂序贯疗法患者的诊断为痛风1例,肺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2型糖尿病1例,干燥综合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红皮病性银屑病1例。

2.2莫西沙星制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2.2.1适应证有关问题拜复乐(片剂和注射液)说明书的适应证是成人(≥18岁)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如急性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此外拜复乐注射剂还包含复杂腹腔感染包括混合细菌感染,如脓肿。

FDA批准的适应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感染性恶化、细菌性结膜炎等。

此外有证据的药品说明书以外的用法的也是被普遍认可的如:急性盆腔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1]。

我们调查发现,11例患者的诊断超出拜复乐制剂的适应证,达25%。

通过调取患者住院期间的各类检查报告单可知,以上患者均存在莫西沙星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拜复乐制剂的使用是合理的。

药房管理子系统中的医嘱审核界面的诊断仍旧是入院诊断,而在医生电子医嘱系统中是当前诊断,由于信息系统的缺陷,患者的当前诊断没有显示在审核药师面前,提示应该在这方面予以信息系统的改进,以避免”适应证以外用法”的错误判断。

我们发现一例青霉素过敏的高龄患者在术前应用莫西沙星注射液,经调查发现医生的考虑是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莫西沙星。

我们与医生交流,像类似的患者可以应用头孢菌素或克林霉素替代。

2.2.2联合用药分析拜复乐片剂会与含镁、铝、铁等制剂形成多价螯合物而影响其吸收,故在口服拜复乐片4h前或2h后服用。

而多糖铁复合物一般口服0.3g,qd;琥珀酸亚铁口服0.1g,qd;硫酸镁多为临时用药,故以上几种可以有效避开拜复乐片的用药时间。

而硫糖铝(如迪先)多为口服,10ml,tid,这就提示药师在给患者做用药指导的时候要特别交代拜复乐片与迪先的服用时间应间隔2h以上。

发现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同时应用拜复乐制剂与多索茶碱。

文献报道一些氟喹诺酮类药物(如依诺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与茶碱类药物合用时发生CYP1A2介导的相互作用,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莫西沙星7-哌嗪基烷基化的化学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对CYP1A2无抑制作用。

尽管大鼠药动学试验表明,多索茶碱与莫西沙星合用时,多索茶碱的代谢物茶碱的血浆浓度有明显上升,药-时曲线下面积增加了1倍[3]。

在临床实践中,莫西沙星反而是可与茶碱类药物合用首选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4]。

从药效学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发现莫西沙星与微生态调节剂有联用现象,如米曲菌胰酶(口服340mg,tid)。

由于拜复乐的抗菌作用可杀死活菌,因此不建议两者联用,或将两药的服用时间间隔延长。

莫西沙星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抗革兰氏阴性菌方面有抗菌谱重复,但在本调查期间,未发现莫西沙星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联用的医嘱,表明医生在这方面的意识较强。

2.2.3特殊人群用药一般来说,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差、患慢性病种类多、各脏器功能减退及免疫功能降低等因素会影响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老年患者对药物敏感性增强,耐受力降低。

与左氧氟沙星主要经肾小管原型排泄不同,莫西沙星经尿液排泄仅占20%,其药动学不受肌酐清除率的影响。

老年人中使用莫西沙星的剂量无需调整。

本次调查发现60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拜复乐制剂占43.2%。

未发现18周岁以下患者、孕妇及癫痫患者使用莫西沙星制剂。

我院安装在线的合理用药防火墙系统,医生开具严重不合理医嘱时会有拦截警告。

另外,住院药房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医嘱审核系统中药师可以直观地发现患者的过敏史、年龄、体重、是否妊娠、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例如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以及患者的当前用药。

我们未发现莫西沙星的严重不合理用药与我院比较完善的审方机制有关。

在调查期间,在我们院内的ADR 网络报告系统中未检索到莫西沙星相关的ADR。

3讨论莫西沙星制剂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较高的特性,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医生掌握莫西沙星的适应证,合理开具处方,但是专科医生对于非专科药物的联合使用存在着局限性;药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认真审核医嘱,鉴别不合理医嘱,并利用合理的用药指导避免一些相互作用;护士在具体给药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避光,滴速,以及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信息科工程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须发挥重要作用,本次调查可见当前诊断未出现在药师审方界面是信息系统的改进空间。

只有跨团队的共同协作,才能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另外,还要注意药物治疗的经济性。

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日用金额为287.80元,而口服片剂的日用金额仅为14.40元,对与非危重病患者和能口服的患者,完全可用莫西沙星片剂替代。

在本次调查中,莫西沙星针剂与片剂的切换意识尚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1]朱波英,周权. 莫西沙星制剂药品说明书以外用法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9,20(32):2545-2546.[2]曾艳,闫素英. 北京地区2007年~2011年1416例莫西沙性不良反应/事件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7):370-374.[3]顾健,李玉珍. 多索茶碱和莫西沙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及合用时的相互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4):285-288[4]Zhou Q, Yan XF, Zhang ZM, et al. Rational prescription of drugs within similar therapeutic or structural class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treatment: drug metabolism and its related interaction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42):5618-28.[5]Song P, Li W, Zhou Q. An outpatient antibacterial stewardship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journey to JCI accreditation[J]. BMC Pharmacol Toxicol,2014,15(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