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初三中考模拟专题四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有答案解析)

2017初三中考模拟专题四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有答案解析)

专题四说明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0.0分)名士风度①古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在中国典籍中常常见到,今天的人们也不陌生。

只是在今天,“风流”二字的含意多了一点言外之意,言“风度”,才使大家感觉是完全的褒义。

其实,风度、风骨、风格、风尚、风韵、风姿、风流等一批以风领起的词语都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内蕴体现于外表的观感,犹如微风拂面,看不见却感觉得到。

因此,“风”与“流”在此意思相同,而人物的内涵旨在理想追求,因此用“度、骨、格”这样略显硬朗的字来形容也更准确一些。

名士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士人文化的一种精神品格,以至于风流、风度之外,还有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表达。

②名士,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

何谓士?③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追溯其源,士是西周国家官职(天子、公、卿、大夫、士)的最低一级,士即武士。

西周是奴隶主贵族的国家,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朝廷中的重要职位由贵族即有爵号者担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士不在其中。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天子失语,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执政。

衰微的贵族不仅丧失了权力,也失去了田产和奴隶,沦落为平民,无以为生,就有人开始以过去专为贵族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招收生徒,教授礼乐,中国从此有了私人办的学校。

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门下弟子三千,可谓盛矣。

这些学成的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言得用,平步青云,一国不用,去之他国,朝秦暮楚,即为常事。

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

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

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④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居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

读儒经可以入仕为官,有两种途径:一是博士弟子,即官方招收的大学生,学成后由朝廷授予官职;二是察举,即道德名声杰出者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朝廷授予官职。

儒学从此大盛。

政府的引导与禄利的刺激使两汉社会笼罩着浓郁的道德风气,儒学的忠孝观念可谓深入人心。

但是,禄利刺激的影响最终却使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转向了浮华虚伪,朝廷中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

这就激起了坚守儒学伦理道德的士人的强烈不满,奋起批评朝政。

他们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朝廷中具有独立精神的官员,一是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

他们高举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人们称之为名士。

名士言论的锋芒所向,民众齐指,使宦官浊吏如过街鼠人人喊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

而受到威慑的宦官则利用皇帝来打击、镇压这些名士。

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被镇压打击,民众由此而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逐步导致东汉王朝的灭亡。

⑤东汉名士运动的失败,使读书人开始怀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

士人反思的结果就是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盛。

玄学的主要内涵是老庄道家之学。

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主张真实、真诚、真情。

当时,那些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士人受到社会的推崇,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其个性风貌被称作名士风度(风流、风采、风韵等),而与东汉名士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形成鲜明的对照。

1.阅读第①段,对于“风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风流”带有一些贬义色彩,但在魏晋时期,“风流”实则完全是褒义。

B.“风流”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眼睛看不见,但是心灵却可以感受得到的人的内蕴。

C.用“风流”来形容人具有理想追求,没有用“风度、风骨、风格”这些硬朗的字眼形容准确。

D.除“风流”“风度”外,还可以用“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来赞誉中国名士的精神品格。

2.对于“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初的士指的是武士,武士不是贵族,而是西周国家官职中最低的一级,没有资格担任朝廷中的重要职位。

B.春秋时期的士变成了一种以文化知识来谋生的职业,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是士的杰出代表。

C.春秋时期的士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

D.战国时期的士排在“农、工、商”之前,居于“四民”的首位,是官员的预备队,也就是现在的知识分子。

3.对“东汉名士”和“魏晋名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汉名士指的是高举着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的具有独立精神的朝廷官员和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

B.东汉名士言论得到民众的一致拥护,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朝廷却镇压打击名士,民众因此对朝廷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最终推翻了东汉王朝。

C.魏晋名士质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转而倡导老庄道家之学,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主张真实、真诚、真情。

D.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与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是截然不同的。

4.纳木错为什么越变越大①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背靠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约70千米,南北宽约30千米,面积达198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成水湖。

②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导致很多牧民的家园被湖水淹没,他们只好举家搬迁到更高的地方居住。

③中科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发现,在(1)~(2)年的近(3)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4)米,湖面海拔从(5)米变成现在的(6)米,整个湖水增加近(7)亿立方米容量。

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使得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量加大,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下降。

按照这个推理,纳木错湖水的水位应该是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

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是完全相反的呢?⑤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是在内陆平原,上面提到的这种思路也许完全正确:但这里是高原,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影响湖水水位上升的因素包含全球气候变暖,但并不单纯有大气这一个因素,而是要综合考虑影响水循环的各个可能因素。

⑥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

当地比较著名的冰川有西布冰川、扎当冰川、拉弄冰川、爬努冰川等。

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

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⑦另外,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

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层厚度减小,甚至很多多年累积下来的冻土和冰层都开始融化。

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渗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既然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那么纳木错的湖水蒸发是否受此影响呢?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科学院的分析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⑨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根据2017年第01期《百科知识》杂志同名资料改写,作者:王元红)(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发现问题、实地观测,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等。

B.第①段从地理位置、湖面面积、湖水性质三个方面介绍了纳木错湖。

C.第⑤段加线的“这种思路”具体指全球气候变暖,湖水水位下降。

D.第⑦段加线的“基本”一词限定了“纳木错周边地区”的“大部分”“主要的”的海拔,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土豆英雄传①今天谁能想到,土豆刚抵欧洲便遭到冷遇。

人们能够辨认出玉米是小麦的亲戚,辣椒和花椒很相似,唯独没见过这种“鸡蛋大小的球根”。

《圣经》上也没有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这让虔诚的神职人员犯了难:我们该吃这种植物吗?吃它是否违反了上帝的旨意?②不过,天生土豆必有用。

比起传统的小麦等作物,相同面积上种植的土豆能产生2到4倍的热量,且只需3到4个月的时间就能成熟。

在小麦欠收的年份,土豆往往收成不错。

更何况,我们的小英雄能伸能屈,在任何形态的土壤中几乎都能茁壮成长。

③最后一锤定音的,是当时的草药学家。

古代欧洲人也使用草药治病,并且有着“以形补形”的思想。

不幸的是,面相丑陋的土豆成了一个绝佳反例:它表面粗糙,形状古怪,在当时的医生看来,活像是麻风病人的手。

读多了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就是这么神奇:海洛因起初被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时被发明的阿司匹林反倒因为“不安全”被雪藏了几年;剧毒的水银自古以来都被中外医生当药用;土豆这顶“麻风病”的帽子一戴就是100多年……④直到饥荒与战争在欧洲蔓延。

⑤这回挽救土豆声誉的,又是一位药剂师。

法国科学家安东尼·帕门提尔原本是军队里的药剂师,在战争期间被普鲁士人俘虏。

此前,因为饥荒,普鲁士很多穷人都开始食用土豆。

很自然地,土豆成了帕门提尔在大牢里仅有的主食。

3年的土豆牢饭吃下来,他成了土豆的忠诚拥护者。

⑥恰巧,1770年法国遭遇农作物欠收,法国科学院办了一场论文竞赛,主题是“能够减少荒年灾难的食物”。

帕门提尔毫不犹豫地寄了一篇土豆颂歌过去,一举得奖。

据说,路易十六对帕门提尔说:“总有一天,法国会感谢你为穷人找到了面包。

”⑦土豆英雄终于找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欧洲各地都开始推广这种便宜好吃热量高的食材,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中,人们能收获比原来多得多的粮食。

由此,欧洲北部的人口开始了大幅度的增长。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小麦总产量大约能供养500万人口,但在1840年,当地人口达到了900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