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二节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1.青苗法(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将钱粮低息贷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2)作用: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高利贷盘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均输法(1)内容:设置发运使负责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并要统一运输。
(2)作用:有利于保证京师的物资供应,而且限制了商人对场的操纵,并减轻了农民的运输劳役负担。
3.免役法(1)内容: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各户按上下不同,分担免役钱。
(2)作用:减轻了普通农户的负担,也使服役农民可按时回乡务农。
4.农田水利法(1)内容:鼓励兴修水利,开开荒地。
(2)作用:促进了农业消费的开展。
5.方田均税法(1)内容:重新丈量土地,按实际土地数量和肥瘠作为土地纳税的根据。
(2)作用:改变了北宋长期以来豪强地主有产无税、贫困农民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
6.易法(1)内容:在设易务。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场的垄断操纵,又保障了场稳定,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1.置将法(1)内容:由政府选派有丰富作战经历的军官,专门负责地区的军事训练。
(2)作用:改变了过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不正常现象,大大进步了军队的实战才能。
2.保甲法(1)内容:把农民编为保甲,进展军事训练。
(2)作用:既加强了民兵军事素质,又防止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
3.保马法(1)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
(2)作用:减少了官府养马负担。
4.设置军器监(1)内容:监视制造兵器。
(2)作用:武器的质量有了显著进步,数量也大大增加。
1.用人惟贤惟才(1)内容:进展吏治整顿,用人惟贤惟才,不断加强考核。
(2)作用:裁减大量冗官,裁并臃肿机构,节了政府开支,提拔具有实干才能的官吏。
2.改革科举制度(1)内容:取消明经科;以经义策论考试;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作用:选拔了一批既通经术又明时务的管理人才,以利于变法的开展。
3.改革教育(1)内容:在太学中增设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太学生中成绩优异者直接任官。
(2)作用:推进了宋朝文化、科技、学术的开展,拓宽了选拔人才的途径。
1.成果(1)积贫场面得到改善①变法大大促进了北宋中期农业消费和商品经济的开展。
②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财政危机。
(2)积弱场面得以改变: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军事实力得到壮大,大大加强了国防力量。
2.失败原因(1)触犯了豪门贵族、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他们的阻挠和剧烈反对。
(2)没有触及封建社会经济构造,土地兼并的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
(3)在新法推行中,不断出现违犯立法原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反对。
——苏辙栾城三集(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关键信息。
史料二图一图二“干还是要干,但不能好好干〞“保甲法纯粹是催命法〞等是理解史料二的关键信息。
[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提示】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2)根据史料二,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反对派阻挠破坏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甚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启示(1)原因①保守权利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权利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③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④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⑤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犯立法原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2)教训①改革过程中用人要得当,擅长执行详细改革措施。
②改革派指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成功。
(3)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开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开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锋利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得当。
[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措施是理财,虽然个别措施存在缺乏,但总体上看起到了“富国〞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场面。
2.要正确对待王安石变法,其功绩是主要的,局限性是由历史和阶级性造成的,是次要的。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常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那么。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化到外表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施行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化到外表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思路分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的信息答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等角度答题。
第(2)问的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信息答题;第二小问从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动机以及结果等角度说明。
[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改变积贫积弱场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1.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免役法B[材料中“耕桑……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的信息说明与水利河运有关。
青苗法属于贷款性质改革,故A项错误;农田水利法与水利河运有关,故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主要是丈量土地的问题,故C项错误;免役法与兵役和徭役的减免有关,故D项错误。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的措施是()A.青苗法B.平籴法C.保甲法D.易法D[青苗法是接济农民以增加国家赋税,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平籴法是李悝在战国时期的变法举措,故B项错误;保甲法是针对军事问题的改革,故C项错误;易法在于平衡物价,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 3.右图所示是宋朝的神臂弓,王安石变法中负责消费和管理这一事务的是()A.户部B.盐铁部C.度支部D.军器监D[王安石变法中,设置军器监,负责规定兵器的形制、材料、质量标准。
]4.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假设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C.联络实际,学习经义和策论D.依靠“恩荫〞C[注意题干时间是是限制语“宋神宗熙宁三年〞,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已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故排除A、B两项;王安石变法过程中规定“惟才用人〞,择优录取,这样便打破了按资升迁的成规,抑制“恩荫〞弊病,排除D项;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因此要想被录取,必须学习经义和策论,应选C项。
]5.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场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符合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材料二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概矣。
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至其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亦理财未得其道。
——王文公文集卷一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的观点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解决财政危机的指导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改变“理财未得其道〞所采取的详细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一“方今之法度,多不符合先王之政故也〞得出王安石认为当今法度不合时宜,应效法先王之政;第二小问“主要意图〞,结合变法遇到顽固派的反对得出王安石意欲通过托古改制,宣传变法,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第(2)问,第一小问“指导思想〞,材料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得出开展消费;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答复“理财〞方面的措施可得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第三小问“作用〞可得出开展了消费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场面。
[答案](1)观点:当今法度不合时宜,应效法先王之政。
意图:托古改制,宣传变法,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2)指导思想:开展消费;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开展了消费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