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野菜大全

食用野菜大全

食用野菜大全野菜图片及介绍--益母草别名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来源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以全草和果实入药。

形态特征一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

茎直立,单一或有分枝,四棱形,微有毛。

叶对生,叶形多种,基出叶开花时已枯萎,有长柄,叶片近圆形,直径4-8厘米,边缘有5-9浅裂,每裂片有2-3个钝齿,中部茎生叶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再3裂,侧片1-2裂,上部叶不裂,条形,两面均被短柔毛。

6-8月开花,花多数,在叶腋中集成轮伞,花萼钟形,先端有5个长尖齿,花冠唇形,淡红色或紫红色,长9-12毫米,上下唇近等长,花冠外被长绒毛,尤以上唇为多,雄蕊4,二强。

小坚果熟时黑褐色,三棱形。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野、河滩、草丛中及溪边湿润处。

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集加工夏季花未全开时采嫩茎叶。

食用方法鲜用或干用均可,煲汤最佳,为良好滋补品,尤其对女人来说,从草名上也可以看出。

野菜图片及介绍--紫云英别名苕子菜、沙蒺藜、红花草、翘摇来源为豆科黄芪属植物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以根、全草、种子入药。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

主根细长,多支根,小根多根瘤。

茎直立或匍匐。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细长叶柄,小叶3-6对,各对间疏离,小叶片宽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20毫米,宽5-15毫米,先端微凹或近圆形,基部宽楔形,两面有白色长毛。

秋季开紫红色花,总状花序紧密,呈半圆形,总花梗长达15厘米,小花梗极短,花萼钟状,萼齿三角形,有长毛,花冠蝶形,旗瓣常紫红色,翼瓣白色,雄蕊2体,子房有短柄。

荚果长方条形,微弯,长1-2厘米,带黑色。

生境与分布生于田坎、草地或栽培。

分布于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并广泛栽培。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集。

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维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萝卜素6.23,维生素B2 0.52,维生素C88食用方法春季采取嫩茎叶,洗净鲜用。

煮汤,炒食。

野菜图片及介绍--杠板归别名蛇倒退、犁头刺、河白草、蚂蚱簕、急解索、老虎脷、猫爪刺、蛇不过、蛇牙草、穿叶蓼来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贯叶蓼Polygonum perfoliatum 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蔓性草本,长3-4米。

茎蔓延弯曲,多分枝,草质,有棱,棱上有倒生的钩状刺,基部木质化,有时带红色。

单叶互生,有长柄,柄上亦密生倒钩刺,叶片盾状三角形,长与宽均为2.5厘米,先端钝或微尖,全缘,无毛,通常下面中脉及脉纹上均有钩刺,托叶鞘草质,圆形或卵形,抱茎。

夏季开红色或淡红紫色花,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在上部的叶腋,通常包在圆形苞片内,花被5深裂,裂片在果时增大,雄蕊8。

瘦果球形,坚硬,棕黑色,有光泽,成熟时完全包于深蓝色多汁的肉质花被内。

生境与分布生于田坎、沟边及草坡上。

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采集加工夏、秋季生长茂盛时采集。

食用方法叶子酸甜。

直接采摘生吃。

小心叶根的刺。

野菜图片及介绍--木耳别名黑木耳来源为真菌类担子菌纲木耳科木耳属植物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 Underw.,以子实体入药。

形态特征子实体胶质半透明,有弹性,薄片耳状,直径可达12厘米,厚约2毫米,以侧生短柄固着于基质上,边缘不整齐波状,外面紫褐色,疏生短茸毛,边缘部分较密,里面平滑,暗褐色至紫褐色,子实层发达,淡紫褐色,孢子弯长方形或圆柱形。

生境与分布生于栎树、槭树、椴树或其他阔叶树的朽杆上。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

可食用。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集,晒干备用。

食用方法食用方法与商品黑木耳一致。

比商品黑木耳大,厚。

口感不如商品黑木耳。

野菜图片及介绍--榆树别名白榆、家榆、春榆、榆钱、粘榔树来源为榆科榆属植物榆Ulmus pumila L.榔榆U. parvifolia Jacq.红榔木U. pumila L. var. pilosa Rehd.滇榆U. lanceaefolia Roxb.,以果实(榆钱)、树皮、根皮、叶入药。

形态特征 1.榆:落叶乔木,高达15米。

单叶互生,叶柄长2-10毫米,叶片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多具单锯齿,两面无毛,间或脉腋有簇生毛。

春季花先叶开放,多数成簇状聚伞花序,生于去年枝叶腋,花两性,有短梗,花被4裂,紫色,雄蕊4,子房扁平,花柱2.翅果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1.2-1.5厘米,无毛。

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或近上部,果柄长约2毫米。

2.榔榆(蚊榔树、鸡瘤、小叶榆、秋榆):叶革质,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通常长2-5厘米。

花秋季开放,常簇生于当年枝的叶腋,花被裂至基部或近基部,翅果长1-1.2厘米,柄细,长3-4毫米。

图示为榔榆。

3.红榔木(白毛榆、棉榔树):叶宽3-4厘米,边缘有重锯齿,果实先端有深凹口。

4.滇榆(常绿榆、披针叶榆):小枝密被短柔毛。

叶革质,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叶上面沿中脉有短毛,下面近叶柄处有毛,叶柄多少被毛。

花秋冬季开放,花梗细长,下部有疏柔毛。

翅果两侧不对称,无毛,种子接近凹缺。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边低湿处,耐旱抗碱,低山区亦有生长。

榆自东北到西北,从华南到西南各地区均有分布,亦多为栽培。

榔榆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红榔木分布于云南。

滇榆分布于广西至云南南部。

采集加工榆钱:春季未出叶前,采集绿色未成熟的翅果,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食用方法榆钱是榆树的果实,可以做榆钱饭团、吵鸡蛋等。

野菜图片及介绍--木槿花别名篱障花、清明篱、白饭花、鸡肉花、猪油花、朝开暮落花来源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以花、皮、种子入药。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3-6米,茎直立,分支多,稍披散。

树皮灰棕色,幼枝被细柔毛。

单叶互生,在短枝上也有2-3片簇生者,叶柄长约1厘米,叶片菱状卵形,长4-7厘米,宽2.5-5厘米,上半部常3裂,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齿缺,幼叶无毛。

夏季开花,单生叶腋,花梗与叶柄近等长,小苞片6-7,花萼钟状,5裂,被绒毛及星状毛,花冠浅蓝紫、粉红色或白色,直径5-8厘米,花瓣5或为重瓣,雄蕊基部联合成筒包围花柱,雌蕊花柱5条。

蒴果矩圆形,先端有短尖,密被茸毛及星状毛。

种子多数,稍扁,黑色,背面被白色长绒毛。

生境与分布我国南部有野生,各地均有栽培。

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节夏季晴日采花。

食用方法 1.吃木槿花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

木槿花蕾,食之口感清脆。

完全绽放的木槿花,食之滑爽。

现在干木槿花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加工农产品了2.花蕾采摘后,开水烫过,炒食。

野菜图片及介绍--香椿别名红椿、椿芽树、椿花、香铃子来源为楝科香椿属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以根皮、叶、嫩枝、果入药。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5-12米,可达25米。

树皮赭褐色,片状剥落,幼枝被柔毛。

双数羽状复叶,长25-50厘米,有特殊气味,小叶10-22片,对生,具短柄,叶片纸质,矩圆形或披针状矩圆形,长8-15厘米,宽2-4厘米,先端长尖,基部不对称,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疏锯齿或近全缘,两面无毛或仅下面脉腋内有长髯毛。

春末开白色小花,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萼短小,花瓣5,退化雄蕊5,与5个发育雄蕊互生,子房有沟纹5条。

蒴果窄椭圆形,长1.5-2.5厘米,5瓣开裂。

种子椭圆形,一端有膜质长翅。

生境与分布生于村边、路旁及房屋前后。

分布于华北至东南和西北各省区。

香椿和臭椿主要区别:1、臭椿苦木科,树叶基部腺点发散臭味;香椿树叶有香气。

2、臭椿皮较光滑;香椿树皮暗褐色,条片状剥落。

3、臭椿叶痕大而倒卵形,奇数羽状复叶;香椿叶痕大而扁圆形,偶数羽状复叶(稀奇数羽状复叶)食用方法初春采集嫩叶,洗净,切碎煎蛋食用。

也可凉拌生食。

野菜图片及介绍--乌饭树别名沙沙面、零丁子、南烛子、染菽、米饭树、乌饭叶、康菊紫、饭筒树、乌饭子、大禾子、秤杆树、碎米子木、苞越桔、米饭花、南烛来源为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以根、果可入药。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无毛,老枝紫褐色,无毛。

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端锐尖、渐尖,稀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稀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两面无毛,侧脉5-7对,斜生至边缘以内网结,中脉、侧脉、网脉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叶柄长2-8毫米,通常无毛或被微毛。

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4-10厘米,有多数花,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苞片叶状,披针形,长0.5-2厘米,两面沿脉被微毛或两面近无毛,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长1-3毫米,密被微毛或无毛;花梗短,长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无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无毛;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无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长4-5毫米,花丝细长,长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长为药室的2-2.5倍;花盘迷生短柔毛。

浆果直径5-8毫米,熟时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无毛。

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与分布产于台湾、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各省区。

常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

采集加工药用时秋、冬季采集,晒干备用或鲜用。

食用方法古代江淮一带,在寒食节的时候,采摘乌饭树嫩茎叶,榨汁浸糯米,煮成乌米饭。

华东部分地区现在农历4月初8,仍旧有吃乌米饭的传统。

畲族有“乌饭节”,每年农历3月初3,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

乌米饭里还可以加鲜豌豆、鲜蚕豆、火腿肉丁等。

香气很浓,极能引起食欲。

野菜图片及介绍--葛根别名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来源豆科葛属植物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根可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植株全体密生棕色粗毛。

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黄色,内部粉质,纤维性很强。

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长达数米。

叶互生,有长柄,托叶盾状,小托叶针形,小叶3片,顶端小叶较大,菱状卵形,长5.5-19厘米,宽4.5-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时3波状浅裂,侧生的一对小叶较小,斜卵形,两边不相等,背面苍白色,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