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一)选用教材
《运动处方》,杨静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参考书目
1.《运动医学》,王安利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版
2.《实用运动医学》,曲绵域主编,北京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3.《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田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H)在线资源
慕课在线课程
(四)学术期刊
中国康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三、课程简介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提出,运动处方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开设运动处方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运动处方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初步掌握针对不同人群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能力,使体育运动参与者能够科学锻炼,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状态、运动水平、防治疾病及康复等目的,可以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身指导及体疗康复等工作服务。
课程目标1:在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独立制定运动康复方案的能力。
【毕业要求3知识运用能力3.3】
课程目标2:能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手段获取相关学科与专业知识【毕业要求4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4.3】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五、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
第一章运动处方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
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的分类以及实施原则。
了解运动处方的发展史和发展
现状。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的分类以及实施原则。
2.难点: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的分类以及实施原则。
【课程内容】
第一节运动处方概述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二运动处方在康复治疗和预防健身中的作用;
三运动处方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
四△运动处方的分类;
五运动处方的实施原则。
第二节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运动处方信息系统简介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复习思考】
运动处方的分类以及实施原则有哪些?
第二章预防健身性运动处方制订的依据
【教学目标】
掌握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掌握心肺、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的测定与评价。
熟悉身体成分测定与评价【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掌握心肺、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的测定与评价。
难点:掌握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掌握心肺、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的测定与评价。
【课程内容】
第一节确定运动处方目标的依据
第二节心肺耐力素质测定与评价
第三节肌肉力量耐力素质测定与评价
第四节柔韧性素质测定与评价
第五节身体成分测定与评价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复习思考】
简述心肺、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的测定与评价
第三章耐力运动处方
【教学目标】
掌握耐力运动处方和耐力锻炼手段方法。
掌握评定运动强度的指标。
熟悉心脏功能评定和制定耐力指标。
了解常见慢性病的运动处方。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耐力运动处方和耐力锻炼手段方法。
2.难点:掌握耐力运动处方和耐力锻炼手段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耐力运动处方概述
一耐力的概念及对人体的重要性;
二耐力锻炼的生理作用;
三耐力运动处方的应用。
第二节耐力锻炼常用的手段方法
-有氧运动;
二球类游戏;
三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四小负荷力量练习。
第三节评定运动强度的指标
一心率;
二吸氧量;
三梅脱;
四RPEo
第四节评定心脏功能和制订耐力运动处方的常用指标
一功能能力;
二运动能力;
三靶心率。
第五节F.C.的评定
一F.C.测定的原理及运动耐量试验;
二运动试验前的筛选;
三次大强度负荷试验;
四递增负荷运动试验(GXT)。
第六节耐力运动处方的制订
一运动强度;
二活动内容;
三持续时间;
四运动频率;
五热量消耗;
六注意事项。
第七节耐力运动处方的实施
一提高全身耐力的训练方法;
二运动处方中各项内容的掌握;
三锻炼时的监护;
四调整运动处方的原则。
第八节某些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
一心肺耐力锻炼在某些慢性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作用;
二冠心病运动处方原则;
三高血压运动处方原则;
四高血脂运动处方原则;
五糖尿病运动处方原则;
六肥胖症运动处方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复习思考】
简述耐力运动处方和耐力锻炼手段方法。
第四章力量运动处方
【教学目标】
掌握肌肉力量的运动处方,肌肉力量的测定,肌肉力量锻炼的手段方法。
熟悉力量运动处方的制定。
【重点、难点】
1 .重点:掌握肌肉力量的运动处方,肌肉力量的测定,肌肉力量锻炼的手段方法。
2 .难点:力量运动处方的制定。
【课程内容】
第一节肌肉力量运动处方概述
一肌肉力量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二肌肉力量的分类;
三肌肉收缩形式的分类及其锻炼价值;
四肌肉力量大小的决定因素及对肌肉力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
五肌肉力量下降的原因及提高肌肉力量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肌肉力量的测定
一测定肌肉力量的意义;
二肌肉力量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肌肉力量锻炼的手段方法
一力量练习的概述;
二常用大型健身器械的力量练习;
三常用自由重物和徒手力量练习;
四户外健身器材力量练习;
五等速力量练习。
第四节力量运动处方的制订
一力量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
二力量运动处方锻炼目标的确定;
三锻炼内容;
四运动量;
五注意事项;
六增强肌力锻炼方案;
七加大练习难度的方法;
八运动处方不当的标志。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复习思考】
制定一份力量运动处方计划。
第五章柔韧性运动处方【教学目标】
熟悉柔韧性运动处方的概念。
掌握柔韧性的评定、处方指定的原则。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柔韧性的评定、处方指定的原则。
3 .难点:掌握柔韧性的评定、处方指定的原则。
【课程内容】
第一节柔韧性运动处方概述
一柔韧性的重要性;
二柔韧性素质的决定因素及下降原因;
三柔韧性练习的作用。
第二节柔韧性的评定
一柔韧性评定的意义;
二人体各关节活动的正常幅度;
三柔韧性的评定方法;
四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幅度。
第三节柔韧性练习的方法
一柔韧性练习的分类;
二常用的牵张练习;
三常用PNF练习。
四运动处方案例分析
第四节柔韧性运动处方的制订
一柔韧性运动处方的依据及锻炼目标的确定;
二锻炼内容;
三运动负荷;
四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复习思考】
制定一份柔韧性运动处方
六、课程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八、课程评价
(一)评定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
其中,平时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期末考核采取卷面考试方式。
2.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成绩X50%+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X50%
3.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方式及比例:
(1)课堂表现(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情况、积极回应情况、主动思考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2)小组讨论(40%):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准备、参与、发言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3)课后作业(20%):通过学生在平时作业中的态度、完成度、完整性、思维深度
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4)课堂提问(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态度、完整性、思维深刻性等对学生进行评
价。
4.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评定
(1)考核范围:题目原则上覆盖教学大纲90%以上内容,各章节所占分值与其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相当。
(2)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3)考核要求:要求掌握人身体机能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践
中遇到的儿童常见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本的解决措施。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
3.小组讨论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4.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5.期末考试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