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阅读与写作怎样把握人物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阅读与写作怎样把握人物特点

怎样把握人物特点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中人物的梳理,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把握人物特点。

2.阅读相关片段,总结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环境渲染。

3.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把握人物特点,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把握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 翻开我们的课本,个性鲜明的人物总会跃然纸上。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个人物都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先来回顾一下,本册书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有什么特点?2. 拿出课前完成的书中人物的思维导图,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展示思维导图。

你有什么建议或补充吗?评议交流。

3.看着这张图,书中的人物一目了然,这些人物可谓个性鲜明,那么我们是如何把握这些人物的特点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复习的内容。

二、多种方法,把握人物特点1.这些人物的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选择一个人物具体说说。

(1)正面描写出示《金色的鱼钩》中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小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特点。

这些都属于正面描写。

(板书:正面描写)这也是我们把握人物特点最常用的方法。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把握人物特点呢?能不能举个例子?《鲁滨逊漂流记》《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2)侧面烘托①出示《金色的鱼钩》心理活动描写句子,体会作用。

小结: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烘托老班长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描写叫——侧面烘托。

书上还有这样的例子吗?②出示《老师领进门》中句子,体会作用。

这篇阅读材料写的是谁?为什么要写我?小结:通过写我听课入迷衬托出田老师课上得好,侧面描写的方法也能烘托人物形象。

(板书:侧面烘托)(3)对比反衬除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你还知道哪些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出示《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句子,指名读句子,从中体会到什么?你还能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吗?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拓展相关成语:临危不惧、视死如归、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坚贞不屈、英勇无畏、处变不惊、大义凛然小结: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板书:对比反衬)(4)环境渲染出示《桥》中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小结: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板书:环境渲染)2.完成填空。

刚才我们通过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环境渲染的方法把握了人物特点,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出示填空:这册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完成练习(2)组织交流。

出示《鲁滨逊漂流记》,学生讲述。

(3)小结方法:介绍人物的时候仅仅说出人物特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加以具体的事例。

可以运用相关的成语和名言来具体阐述,也可以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4)学生修改。

三、掌握方法,迁移运用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一篇文章。

快速阅读文章《刷子李》,思考刷子李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

刷子李有什么特点?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握人物特点的?3. 小结方法:这篇文章通过刷子李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表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同时,通过曹小三这个人物从侧面进行烘托。

4. 阅读文章《船长》(1)阅读文章《船长》,思考船长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人们的慌乱和船长的镇定形成对比,开始时的混乱和船长指挥救援时的井然有序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高大形象。

(4)文章中有一个句子直接揭示了人物特点。

指名读句子。

你有什么发现?小结:阅读文章时,把握文章的中心,找到中心句就可以快速把握人物特点。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

方法很多,但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因。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能灵活地运用。

生二:很孤独、很惆怅。

师:但是文章的开头却说“那天的阳光很灿烂,那天的天空很蔚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生:是为了将景物与人物的心情形成强烈对比。

师:是的,作者这样写巧妙地引出了自己一个人去考级的事情,也就开始了他接下来的叙述部分。

师:文中有一处修辞手法运用得很巧妙,有谁找到了吗?生:“可我却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心中一阵空虚,一种莫名的悲哀与惆怅,难过与丝丝恐惧交错杂糅在一起,汇聚心头,仿佛一片树叶将要脱离大树时,可叶柄却半松半紧地连着树枝,在风中无力地摇曳着,竭尽地想随风而去”。

小作者把无助的树叶比作自己,而把大树比作母亲、家,很形象生动。

师:作者不是在叙述自己独自乘车去温州考级的事情吗?为什么又突然讲到自己、母亲、家呢?生:因为他接下来就对“生活的另一面就是孤独与迷茫的体现”进行了议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师:是的,从“我想……便觉得生活对甜与苦的搭配是如此的完美与和谐……”这两段就是议论性语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

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到,文章中既有叙述,又有议论了。

而且,文章结尾也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文章中心。

师:我们说了这么久的夹叙夹议,也学了一篇关于夹叙夹议的例文。

这里的“叙”和“议”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和记叙文中的“叙”指的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大家还记得记叙文中的“叙”指的是什么吗?生:记叙文中的“叙”要求完整地记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人物活动。

师:能具体说说吗?生:记叙文要求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写清楚。

师:那你们觉得,这里的夹叙夹议中的“叙”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生:夹叙夹议中的“叙”应该指的是一个具体的事例,因为后面的议论就是根据事例来的。

就好像在刚才的例文中,作者之所以会体会到生活的孤独和迷茫,正是由于他经历了独自远离母亲、远离家的这件事。

师:没错,你很聪明,为我们解说了正确的答案。

“夹叙夹议”中的“叙”实际上就是事例的叙述。

而且它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它要和后面的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师:而且,“夹叙夹议”中的“叙”常见的有三种情况:记叙性叙述(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适合列举一个事例时使用)、描写性叙述(要有对人物和情节的想象再造,适合对一个场景或情境的描述)、议论性叙述(选择几个相关的事例,具有概括性,适合列举一组典型事例时使用)。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素材或写作习惯自己选择一种方式写作。

你们明白了吗?(温馨提示:若课堂时间充足,教师可选择具体事例对以上三种情况或教师认为需要重点讲的一种情况进行重点讲解。

)生:明白了。

师:学完了“叙”,我们现在就来学学“议”。

大家觉得这里的“议”主要包括什么内容?生一:自己对于某件事的感受。

生二:真切的感悟和思考。

……师:是的,“议”是“夹叙夹议”语段的核心、灵魂,是事例叙述的意义之所在。

好的议论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加打动人、感染人。

刚才我们也说了,在夹叙夹议的文章中,记叙为主,议论为辅。

所以,同学们,你们来说说,我们在议论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生:不要长篇大论,只要发表见解、阐明观点就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但是还不全面。

的确,这里的“议”不是构成文章的主体,不必做充分的论证,只要发表见解,阐明观点即可。

但是,它是可以适当加些抒情.色彩的语句的,这样可以使你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感染力。

“议”也分为几种,对叙述的事例加以分析的是“分析性议论”;表达自己的感想和领悟的是“感悟性议论”;能由事例引发联想的议论是“联想性议论”;对所叙述的事例阐述、挖掘,然后再举出事例与之比较分析,找出二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这种是“对比性议论”。

大家在议论的时候不要受到局限,可以选择适合的议论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那写的时候要先记叙、后议论吗?师:不是。

说到这里,老师就要讲讲夹叙夹议的三种形式了。

一种是先叙后议,就跟我们刚才展示的例文一样,开头和主体部分是记叙,结尾部分是议论。

还有一种是先议后叙,这种形式和第一种正好相反,你们猜到是什么了吗?生:先写议论部分,再写叙述部分。

师:是的,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点,尽管这种方式是以议论开头、记叙结尾,人物语言描写【习作要求】写好人物语言【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语言的几种形式,灵活运用提示语2、在习作中很好的把握人物语言的运用,符合人物身份【教学重点】在习作中很好的把握人物语言的运用,符合人物身份【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如何让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教学方法】情景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5分钟)1、上次作文回放2、分享成功与亮点(二)情境导入:(5分钟)1、让两位小朋友到前边来互相介绍认识。

2、谈话激趣:刚才我们从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中知道了两个人很多信息,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功用,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的描写中,语言描写是能反映人物的内心,突现人物的性格,语言描写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语言训练场(课本P48—50)(10分)(老师灵活运用)。

(四)病句诊断室(P50)(6分钟)让学生演一演。

(五)习作营养餐:(20分钟)1、训练集中营(P50—51)让学生演一演。

指出“提示语”的三种用法(在前、中、后)及重要作用,即能够很好的再现说话人的当时的说话情境。

2、妙语连珠(P52)让学生大声读这些词语,并说说这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3、佳作欣赏《乌鸦的辩解》:标点文中的提示语的位置及语气。

(六)模拟考场(P51)(20分钟)让学生说一说(习作指导)(以材料一为例)题目:森林里的辩论会(或:乌鸦舌战众鸟)开头:有一天,森林里的鸟类展开了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双方是乌鸦和众鸟··中间:众鸟和乌鸦对战(舌战),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在前,中,后;以及语气的提示(注意细节,展开想象)结尾:舌战的结果(七)课间休息(5分钟)(八)开始习作(35分钟)(500字左右)(九)点评习作(10分钟)(十)板书:(见“习作指导”)作文:人物形象更生动本讲内容:1.考试中人物形象刻画的得分点2.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3.例文分析考试中人物形象刻画的得分点记叙文主要内容:人+事+结果人物,要有辨识度人物,要有“你”的特色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技术上:人物刻画的方法外、语、动、神、心描写细节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片段叙事对比欲扬先抑虚实结合本质上:人物刻画的方法以情动人学会思考、感悟例文分析好奇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

上课的时刻她带着它;吃饭时她总会翻一下它;晚自习时,她会在上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呢?一定会捧着它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