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曹文轩专场

2012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曹文轩专场

2012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曹文轩专场作家名片他,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他,用纯朴的文字书写着真善美。

文如其人,曹文轩的作品一如他那样本实自然,弥漫着原始的未加雕琢的自然气息的唯美,美得动人心魄,美得洗去俗人的浊气。

他笔下的文字是美丽的,故事是感人的,细节是温馨的。

愿美丽的世界有更多纯美的作品,愿美丽的世界更多人为真善美所感动。

曹文轩,著名儿童文学家。

1954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草房子》、《红葫芦》、《蔷薇谷》等。

其中《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山羊不吃天堂草》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其他作品获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重大奖项。

链接中考《孤独之旅》入选2009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草房子》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题。

美·心灵不可缠绕的心灵曹文轩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

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

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

它长得结实而漂亮。

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

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

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

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

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

我把它们全扯掉了。

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

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

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儿写的诗。

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

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

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

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儿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

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

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

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选自《东方少年》2009年第10期)心香一瓣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伟人说:创新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房间里若没有新鲜的空气会窒闷无比,花园里若没有奇异的花朵会暗淡无色,思维的翅膀若没有创新的动力则无法飞翔。

选文以十二岁那年桃树被丝瓜藤缠绕着难以结果为事例,表达出我们“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的观点,结尾台湾地区小孩儿的诗歌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

很多时候,为了“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僵硬的知识”。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自由的天性,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

选文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反思。

且读且思1.选文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选文的中心是什么?3.选文说:“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假如世界没有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这是一句含义深刻的广告词。

是的,人类若没有了创新,世界又将怎样呢?读了选文,你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真·人物秃鹤曹文轩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为“秃鹤”。

秃鹤所在的那个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枫树的小村子。

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

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

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

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

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

那些把手插在裤兜里或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前的老师们,看着看着,就笑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秃鹤已许多次看到这种笑了。

但在桑桑的记忆里,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

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

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

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

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

这颗脑袋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

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

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

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

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

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

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

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儿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

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抚摸。

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

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很光滑,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

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

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

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

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

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两斤重的一块,用刀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草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

”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来。

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

”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

”秃鹤说:“不,先把肉给我。

”丁四等到将门口几个正在闲聊的人招呼过来后,就将肉给了秃鹤。

秃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是一块好肉!但秃鹤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

丁四抓了杀猪刀追出来。

秃鹤跑了一阵却不再跑了。

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

丁四竟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子在空中挥舞了两下,说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了。

(选自《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心香一瓣《秃鹤》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第一章,小说通过对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主人公之一的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秃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成了大家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秃鹤为此作出了反常之举,选文讲述的正是这一段故事情节。

秃鹤虽顽皮且顽劣,但是我们却能从选文中感受到一种纯真的东西,他的“眼馋”、“高兴”、“咬牙切齿”等并不含真正的“恶意”,而是心灵的自然流露。

且读且思1.选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2.你喜欢秃鹤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请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1)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

(2)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

”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

”秃鹤说:“不,先把肉给我。

”4.为什么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并不在意他的秃头,可是后来却在意自己的秃头了?5.下面的一段文字是对《草房子》第二章里的主人公纸月的一段评论,读了选文,请你也给秃鹤写一则评论,80字左右。

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

这一切在作家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我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选自《纯真的爱——读曹文轩〈草房子〉有感》)纯·童年童年(节选)曹文轩我的童年有着特别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我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

她有一头漂亮的银发,常拄着拐棍,倚在门口向人们极善良地微笑着。

她称呼我为“大孙子”。

后来我远行上大学了,她便日夜将我思念。

她一辈子未走出三里方圆的地方,所以根本不知道三里外还有一个宽广无垠的大世界。

她认为,这个世界除了她看见的那块地方外,大概还有一处,而凡出门的人都一律是到那一处去的。

因此,她守在大路口,等待从那地方归来的人。

一日,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便向人家打听:“你见到我大孙子了吗?”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

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紧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

父亲的文化纯粹是自学的,谈不上系统,但他又几乎是一个哲人。

一次,我跑到八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电影,深夜归来,已饿得不成样子了,但又懒得生火烧饭去。

父亲便坐起身,披件衣服对我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

”就在那天晚上,他奠定了我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还有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

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在渔人“劈劈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的水声中长大的。

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睛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

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

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这一切,使我的“舞文弄墨”成为可能。

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

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

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

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

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

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良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

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

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

(选自《阳光新阅读》2009年11月)心香一瓣童年是美丽的,幸福的,快乐的。

当我们长大时,童年的往事犹如一朵朵馨香的花儿散开在记忆的深处,久久地挥之不去,让人沉醉,让人想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