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个十年

第三个十年

整风前,延安文艺界曾经出现过一股革命现实 主义的思潮
周扬、丁玲、艾青、王实味
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地取代
无端上纲上线以及以不适当的组织措施解决思 想理论问题的偏误,对后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焦点人物胡风 4、胡风的理论: “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
1、《讲话》的文学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2、《讲话》 (1)内容:核心命题“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
众”,具体落实在“工农兵方向”上。 (2)“如何为群众”三个方面: 一是作家与艺术家 “思想改造” 其二,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 其三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3、评价: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对马克思
(2)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情况:
题材、主题、人物描写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以 往新文学的特点。
A.许多文艺性社团、文艺刊物纷纷创办 B.工农兵成为表现的重点对象,翻身解放的
“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3、沦陷区:“孤岛文学” (1)从个体的战争体验出发 张爱玲为代表,形成新的美学风格 (2)雅文学与俗文学趋近
(3)解放战争时期: 讽刺为主调 对黑暗诅咒、嘲谑,对光明的期待与焦躁
《八十一梦》(张恨水)、《选灾》(沙汀)、 诗歌《马梵陀山歌》(袁水拍)
(4)文学流派: “七月派”(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家) “九叶集”诗人
2、解放区: 创作基调:明朗朴素
(1)基本情况: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 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红色政权
艺形式活跃
(2)战争相持阶段: 现实中的黑暗、民族生活的底蕴
揭露与批判现实,追求史诗格调,风格趋向凝 重博大
一方面探讨民族命运 :萧红《呼兰河传》、 老舍《四世同堂》、曹禺的《北京人》、《家》
另一方面面向个体,主体意识强化,风格多样 化,恢复和强化了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财 主的儿女们》(路翎)、《困兽记》(沙汀)
主义文论的发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引申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 理论批评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 的论争
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一方以向林冰为代表,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 另一方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的合
理成分
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 ,以及由此引 发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
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
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第三编 第三个(三)
一、不同地域的文学分割
“分割并存”——本时期文学潮流的总体概括 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文学 1、国统区: (1)抗战初期:昂扬的英雄主义,“救亡” 群众性、小型化的创作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体裁:报告文学、通讯;诗歌广场化;大众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