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点2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考点2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经济体制改革1、2、3、4、5、6、7、10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8、9、12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1综合13、14一、选择题1.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析:C 从材料中看不出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变,也看不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B两项错误;报纸内容由革命、斗争和社论变为“如何养猪”可以看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的工作重心已经由阶级斗争开始向经济方面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且时间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2.(2015莆田月考)如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自愿互利,发展合作社C.包产到户,走上富裕路D.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解析:C 从“小岗村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可得知图片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辟,故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故错误;B项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口号,故错误;D项出现于21世纪,故错误。

3.(2014北京调研)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这里的“拢合”与“散伙”分别是指( )A.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D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即这里的“拢合”;1978年后,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即这里的“散伙”,故D项正确;土地改革后,以农户个体生产为主,不是“拢合”,故A、C两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高度集中的集体劳动,不是左邻右舍拢合,且题干中说的是“合作化”,故B项错误。

4.(2014西安质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对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解析:C 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不正确”。

依据题干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认真解决……的现象”可知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大胆下放”可知,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符合题意;D项可由“权力过于集中”“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体现,故其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5.(2014绍兴模拟)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其背景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明确B.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C.国有企业已经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国营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象突出解析:D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在1984年通过的。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象突出,束缚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故要增强企业活力,D项正确。

6.(2014黄山质检)如图是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反映出中国( )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③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B 从图中进出口总额柱状图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故①正确;中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故②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③错误;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占GDP的比重却在下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7.(2014儋州调研)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分子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

这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解析:A 材料中“个体户、下海商人”是市场经济的表现,从国家法律对这一类活动规定变化说明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个例,不足以说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故B项错误;“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不符合题干材料的内涵,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故D项错误。

8.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B 据图片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份是1984年,其原因与这一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

9.(2013徐州一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中国企业在境外设厂,进行跨国经营。

如长虹、创维、海尔、TCL集团等在墨西哥、俄罗斯、匈牙利、捷克、波兰、比利时等国建立众多的海外彩电生产基地和合资公司。

东风汽车集团、奇瑞汽车公司,在非洲建立汽车生产基地。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外开放的“走出去”战略 ②是中国政府反倾销的对策③在境外市场环境中去提升自己 ④中国有能力参与国际性竞争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中国企业在境外设厂,进行跨国经营”,可知①③④正确,②与材料无关,排除。

10.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

材料反映了( )A.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发生改变B.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C.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解析:D 深圳市建立土地市场,将土地的使用权在市场上出让,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国家,并没有改变其公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才退出了历史舞台,故B 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土地管理领域,并不能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故C项错误;深圳市建立土地市场,对土地资源进行市场配置,表明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故D项正确。

11.(2014保定模拟)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择偶标准1948~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5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学历10.611.712.625.3职业17.825.828.240.7籍贯 4.2 4.9 6.7 4.1从表中可以看出( )A.其侧重点经历了政治出身——经济利益——学历学识的演变历程B.时代变迁使择偶标准向个人能力倾斜C.大众择偶标准的盲从心理较重D.改革开放后对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的关注度呈持续下降趋势解析:B A项中的“经济利益”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表格可以看出1948年以来,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中看重学历和职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择偶标准向个人能力倾斜,故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87~1996年对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7~1986年有所增加,故D项错误。

12.(2014永州一模)十年间,中国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9.8%,并且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的程度,基本上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

导致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压力和挑战解析:D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史实。

世贸组织(WTO)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会员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在国际贸易上受到的歧视,中国在加入之后履行了以上义务,于是出现题干所述事实,故D项正确;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故A 项不正确;B项是上述变化发生的深层次的经济根源而非直接原因,故不正确;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在1991年,且发挥主导作用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4济南模拟)山东枣庄诞生的中兴公司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初创与转型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二 辉煌与停滞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

中兴煤矿公司被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攫取,八年间有4 000多名矿工死于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法西斯血腥政策之下。

材料三 新生与跨越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

199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破产重组为新中兴公司。

如今,企业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

——据梁志旺《“一个活着的民族工业发展史”——枣庄“百年中兴”》(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兴公司实现转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影响中兴公司发展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