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荧光分光光度法解析
如荧光素的乙醇溶液在0℃以下每降低10 ℃,荧 光效率增加3%,冷至-80℃时,荧光效率为100%。
影响荧光的外界因素
(三)pH值:
具酸或碱性基团的有机物质,在不同 pH 值
时,其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因而荧光强度将发生
改变;对无机荧光物质,因 pH 值会影响其稳定 性,因而也可使其荧光强度发生改变。
6.2.2.4 分子荧光的类型
• 分子因吸收光能而被激发,所产生的次级 光发射现象称为光致发光; • 分子被激发的能量是由化学反应释放的能 量所提供,其发光现象称为化学发光。
•由生物体内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发光现象,被称 为生物发光。
• 荧光棒
• 荧光棒内主要由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 和荧光染料三种化学成分构成。荧光棒 发光原理是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 反应后,能量传递至荧光染料,再由染 料发出荧光。
如 -OH、-OR、 -NH2、-CN、-NR2等;
吸电子基降低荧光,如 -COOH、 -
C=O、 -NO2、-NO、-X等;
取代基之间若发生氢键,增强分子平面性和 刚性会加强荧光:
COOH COOH
水杨酸
O C OH OH
OH
OH
无荧光 有荧光 有荧光
重原子降低荧光但增强磷光, 如苯环被卤素取代,从氟苯到碘苯,荧光逐渐减弱 到消失,该现象也称重原子效应。
转换”。(“内转换”过程同样也发生在三线
激发态的电子能级间)
3.荧光发射:当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振动驰豫—内转移— 振动驰豫到达第一单线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时,第 一单线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电子可通过发射辐射 (光子)跃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此过程称 为 “荧光发射”。如果荧光几率较高,则发射过程较 快,需10-9 ~10-7秒。(它代表荧光的寿命) 4.磷光发射:第一电子三线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亚稳态) 的分子以发射辐射(光子)的形式回到基态的不同振 动能级,此过程称为 “磷光发射”。 荧光和磷光的根本区别: 荧光是由单重跃迁-单重引起的, 磷光则由三重跃迁-单重产生的。
分子去活化过程及荧光的发生
1. 振动弛豫:在溶液中,处于激发态的溶质分子与溶剂
分子间发生碰撞,把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迅速传递
给溶剂分子(环境),在10-11~10-13 秒时间回到同 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一过程称为振动弛 豫。
2. 内转移:当激发态S2的较低振动能级与S1的较 高振动能级的能量相当或重叠时,分子有可能 从S2的振动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过渡到S1的能量 相等的振动能级上,这一无辐射过程称为“内
共轭度越大,荧光越强。
共轭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lex=205nm lem=278nm F=0.11
lex=286nm lem=321nm F=0.29
lex=356nm lem=404nm F=0.36
共轭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分子结构与荧光
3)刚性结构和共平面性:
分子刚性( Rigidity )越强,分子振动少, 与其它分子碰撞失活的机率下降,荧光量子效率 提高。 如荧光素( 大)与酚酞(=0)
单色器
I0 液 槽 I 单色器
。
检测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单色器:选择激发光波长的第一单色器和选择发射光 (测量)波 长的第二单色器。 光源:高压汞灯、氙灯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 激发光源 要求发射强度大,波长范围宽,而且在整个 波长范围内强度一致.常用高压汞灯和氙弧 灯. • 滤光片和分光器 干涉滤光片;分光器多采用光栅 • 样品室 样品室由样品池及样品转换器组成.其中 样品池用石英或低荧光的玻璃材料.
• 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细胞
• 用这种能自己发光的荧光分子来作为生 物体(细胞、细胞器)的标记。 • 将这种荧光分子通过化学方法挂在其他 不可见的分子上,原来不可见的部分就 变得可见了。
荧光染料
• 能发出荧光的染料。在吸收可见光和紫 外光后,能把紫外光转变为波长较长的 可见光波而反射出来,呈闪亮的鲜艳色 彩。 • 用于增白洗衣粉中的增白剂, • 指示信号用的各种荧光路标漆, • 荧光标志服等。
↑,荧光强度↑,测定灵敏度↑。荧光法绝对灵 敏 度 实 际 定 义 为 φ ε /H ( H 发 射 光 谱 半 峰 宽 度 μ m-1 ) 。
• •
发射单色器
用于选择投射到检测器的荧光波长。
检测器
荧光或磷光的强度较弱,要求检测器灵敏度高。 精密的荧光光度计采用光电倍增管为检测器,将转入 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将其放大,由记录器记录 荧光强度。
6.3.2 荧光分析方法特点及应用
(一)荧光分析方法及特点 1.标准曲线法 用已知的标准物质经过和试样同样的处理后, 配成一系列标液。测定标液的荧光强度,用荧光强 度对标液浓度绘制标准曲线,然后根据试液的荧光 强度,在标准曲线上求出试样中荧光物质的含量。
1.产生并可观察到荧光的条件:
i )分子具有与辐射频率相应的 荧光结构
(内因);
ii)吸收特征频率的光后,应可产生具一定 量子效率的荧光。 即量子效率 F足够大:
发射的荧光量子数 F 吸收的光量子数
2.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跃迁类型:
通常,具有 —* 及 n—* 跃迁结构的分子 才会产生荧光。而且具 —* 跃迁的荧光效率比 n—*跃迁的要大得多。 2)共轭效应: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窜跃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发 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时间较短,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自旋禁阻,时间较长,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基态。
苯胺
+ OH NH4 +
H
NH2
pH7~12
OHH
+
NHpH >13
pH < 2
苯胺在pH7-12溶液中会发生蓝色荧光,在pH小于2或大于13的溶 液中都不发生荧光。
影响荧光的外界因素
(四)内滤光和自吸: 体系内存在可以吸收荧光的物质,或荧光物 质的荧光短波长与激发光长波长有重叠,均可使 荧光强度下降,称为内滤光;当荧光物质浓度较 大时,可吸收自身的荧光发射称为荧光自吸。
影响荧光的外界因素
(五)荧光猝灭:
碰撞猝灭; 静态猝灭; 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电子转移猝灭;
自猝灭。
例:猝灭剂(quencher)的影响
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 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消失或荧光强 度与浓度不呈现线性关系的现象。 引起荧光猝灭的物质,称为猝灭剂,如卤素 离子、重金属离子、氧分子、硝基化合物、重氮化 合物、羰基化合物等吸电子极性物质。 荧光猝灭法: 有些猝灭剂的加入,其荧光强度的减 少与荧光猝灭剂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可用于测定 猝灭剂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荧光猝灭法。
图6-8 蒽在乙醇溶液中的镜像光谱
3.荧光光谱的特点: ①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与激发光谱相比,
荧光光谱的波长总是出现在更长的波长处;
②荧光光谱与激发波长无关。无论用λ=250和350nm
作激发光源,所得荧光光谱形状和峰的位置都是相同;
③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大致成镜像对称。
6.2.4 荧光量子产率与分子结构
第6章.荧光分光光度法
6.1 6.2 6.3 6.4 概述 方法原理 荧光分析法 荧光分光光度法在生物工程分析中的应用
6.1 概述
荧光蛋白质
• 在2008年10月8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将化学奖 授予日本化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Martin Chalfie )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 Tsien)三人,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发展了绿 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技术。
荧光增白剂
• 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 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 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 白的效果。 • 其作用是把制品吸收的不可见的紫外线 辐射转变成紫蓝色的荧光辐射,与原有 的黄光辐射互为补色成为白光,提高产 品在日光下的白度。
6.2 方法原理
6.2.1荧光(磷光)产生机理
(3) 刚性平面结构
-O O -O O C O
C
COO-
COO-
酚酞(无荧光)
荧光素
O
N Mg N O
N O-
8-羟基喹啉(弱荧光)
红色荧光
联二苯 φ= 0.2
芴 φ= 1.0 C H 2
( 强荧光物质)
3,4-苯并芘
刚性结构和共平面性与荧光的关系
OH N
8 — 羟基喹啉
O N Mg1/2
8 — 羟基喹啉镁
6.3荧光分析法
一.荧光分析的定量基础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F=F I0 Cb
F — 荧光效率
— 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 I0 — 激发光强度
I0
I
F
b — 液层厚度
溶液的荧光
F = KC (该式只有当 Cb≤ 0.05时才 成立)
2. 荧光分光光度计
2. 荧光分光光度计
光源 放大和指示仪表
刚性结构和共平面性与荧光的关系
刚性结构和共平面性与荧光的关系
H3C
SO3Na CH3 N CH3
7 - 二甲胺萘 – 1 - 磺酸盐 F =0.75
CH3 N
SO3Na
8 - 二甲胺萘 – 1 - 磺酸盐 F 结构与荧光
4)取代效应:
给电子取代基增强荧光(p-共轭),
2.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 比吸光法高得多,更适合于低浓度物质的分子。 这两种方法在灵敏度方面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同浓度相 关的参数的测量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