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病案分析题

临床病案分析题

临床病案分析题1.【临床病案1】患儿,女,10个月。

感冒两周,伴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嗜睡,体温41.7℃,四肢痉挛,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实验室检查:死后取血液、咽拭子、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流感嗜血杆菌。

尸体解剖发现无脾脏。

诊断:先天性无脾症。

问题:(1)诊断该患儿为先天性无脾症,依据是什么?(2)脾有何免疫功能?(3)结合病例资料,试分析先天性无脾为什么可致患儿死亡?参考答案:(1)诊断依据:患儿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严重细菌感染,死后取血液、咽拭子、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流感嗜血杆菌,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问题,尸体解剖发现无脾脏,支持先天性无脾症诊断。

(2)脾脏功能: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过滤作用等。

(3)脾脏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同时其可以合成并分泌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抵抗细菌感染中起到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当患儿无脾时,很容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等,如感染不能有效控制最终可导致患儿死亡。

2.【临床病案2】患者,男,40岁,因交通事故致全脾破裂,须做脾全切手术。

分析问题:请根据你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分析脾切除后,对该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是否有影响?为什么?参考答案:脾切除术可导致脾功脏能低下,其典型的临床特点有:①感染;②自身抗体出现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增高;③静脉血栓形成。

感染是目前脾切除术的一个重要合并症,脾切除术后病人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有发生感染的危险,尤其是切除后最初几年,常特征性的并发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和病毒感染。

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为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的场所;可以合成补体、干扰素等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等异物和衰老的血细胞,所以,脾功能低下或缺如可导致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感染发生。

3.【临床病案3】患者,女,16岁,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病史。

主诉:发热,头晕,全身肌痛。

在去医院的途中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上肢出现红色疹子并迅速扩散至全身。

发病前未饮酒和服药,未接触其他病人。

在发病前因有阴道出血而使用了阴道塞。

体检:呼吸24次/分,心率140次/分,血压67/25 mmHg,躯干有扁平红色斑疹,无皮下出血点,表皮无局部感染灶。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电解质水平正常,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转氨酶升高。

脑脊液正常。

血、尿、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阴道分泌物培养检出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

诊断:(超抗原引起的)毒性休克综合征。

患者经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和输液治疗,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问题:(1)请根据所学知识,从病例中找出诊断依据。

(2)何谓超抗原?说明其特点以及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诊断依据:该患者有发热、皮疹、低血压、脏器损伤等典型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toxic shock syndrome,TSS)表现,病人在发病前使用阴道塞,因此提供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条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中毒性休克毒素-1(TSST-1)属于致热原性超抗原,引起TSS。

另外,从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后症状改善等情况,均指向本病的诊断应为TSST-1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2)通常,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然而,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TSST-1 作为超抗原,通过激活T 淋巴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并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最终导致炎症失控和多器官的损害。

TSST-1 还能直接损害枯否细胞,抑制内毒素脱颗粒反应,使内毒素在体内蓄积,扩大内毒素的致死效应,引起内毒素休克。

4.【临床病案4】患者,女,29岁,农民,一天前在田间劳动时突然感到下腹部剧烈疼痛,随后出现阴道流血,失血量约1500毫升,急诊住院。

入院后经询问其爱人,患者停经50余天。

检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表情淡漠,意识模糊。

体温36.5℃,脉搏95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测不出。

急查患者血型为AB型。

入院诊断:宫外孕;失血性休克。

经医院急诊手术止血并输AB型血抢救,才使该患者脱险。

问题:(1)天然血型抗体是哪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该免疫球蛋白有何特点和功能?(2)如果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血型不相符会产生什么后果,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参考答案:(1)天然血型抗体为IgM,血清中的IgM是由5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成的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也称为巨球蛋白。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IgM是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就具有能力产生IgM,半岁至1岁达到成人水平。

在抗原刺激诱导免疫应答过程中,一般IgM也最早产生,是初次免疫应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

因其在机体的早期免疫防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可以作为宫内感染的证据。

(2)若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血型不符,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

临床上病情迅猛,可出现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后果。

产生机制:IgM为五聚体,激活补体的能力很强,当高滴度的IgM(如天然抗A或B 抗体等)结合在红细胞膜上时,补体通过经典激活途径被大量激活,产生攻膜复合物,裂解红细胞导致血管内溶血。

5.【临床病案5】患者王×,女,27岁,因四肢、面部反复发作性水肿22年,复发1 d,呼吸困难3 h 入院。

患者22年前,因碰撞皮肤后,接触处即出现皮肤黏膜局限性、非凹陷性、无痛性、非瘙痒性水肿。

常以受压部位为起点,向远端蔓延,一般在24 h内达到高峰。

水肿有明显自限性,3 d内多可自行缓解。

22年来,平均3~5个月发作1次。

1 d前进食羊肉后发作。

其姐姐及女儿亦有类似发作史。

体检:面部高度肿胀,皮肤发亮,眼睑水肿,眼裂呈缝隙状,双唇肿胀外翻,不能合拢,右上肢广泛肿胀。

实验室检查:C4 和C1INH均明显低于正常值。

诊断: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找出该病例的诊断依据。

(2)该病有什么特点?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如何治疗及预防?参考答案:(1)诊断依据:血浆中一些调控蛋白调节着补体系统的活性。

它们的缺陷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群。

C1抑制物(C1INH)缺陷可导致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临床表现:发作性皮下组织、胃肠道及上呼吸道局限性水肿非凹陷性,受影响的部位迅速肿胀,无荨麻疹、瘙痒、皮肤发红,一般无疼痛。

也可发生致命性的喉水肿。

发病持续2~3天,之后逐渐消退。

可在生后前2年发病,但通常在大龄儿童或青春期才严重。

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同时,实验室检测出C4、C1INH低于正常值,故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确诊。

(2)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为原发性补体缺陷病。

特点:①好发于眼睑、口唇或外阴等组织松弛部位,可累计口腔和咽喉粘膜;②皮损为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呈大片淡红或苍白色,边界不清;③自觉发肿、瘙痒、灼热感等,也可无自觉症状。

④皮损一般持续2~3天后消退。

⑤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多在儿童期开始发病,以后反复发作,以面部、四肢多件,并可累及口咽部和胃肠道,可伴有恶心、呕吐和腹痛,可因喉头水肿窒息致死。

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C1酯酶抑制物水平降低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是由于C1酯酶抑制物缺乏或无功能时血清中生成活化的C1酯酶量过高,增强血管通透性,影响凝血因子VII的生成,导致皮肤、呼吸道和胃肠粘膜水肿及出血。

治疗和预防:①C1抑制物缺陷者,可应用雄性激素类药物(如斯坦唑或达那唑等)治疗,可促进C1抑制物合成。

②抗纤溶制剂,如氨基乙酸和氨甲环酸等,适用于发育期症状严重的儿童、雄激素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病人。

以上两类药物长期使用,有预防血管神经性水肿发作的功效。

6.【临床病案6】患者,男,39岁。

主诉:因脾脏肿大2年,反复皮肤瘀斑伴牙龈出血入院。

患者入院前2年体检发现脾脏肿大,未予治疗。

入院前9个月无诱因出现皮肤瘀斑,伴牙龈出血、头晕、乏力。

入院后体格检查:贫血貌,四肢皮下散在出血点,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0cm,压痛;实验室检查:血象:Hb 97g/L,WBC 2.3×109/L,中性0.30,淋巴0.65,毛细胞0.05,血小板30×109/L。

毛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

骨髓:增生活跃,毛细胞占0.22。

PCR:外周血、骨髓单个核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均阳性。

临床诊断:毛细胞性白血病。

入院后全麻切除巨脾,1周后Hb 109g/L,WBC 4.3×109/L,中性0.38,淋巴0.56,毛细胞不下降,占0.06,血小板119×109/L。

术后两周接受重组干扰素-α2a治疗,每次3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4周后血象毛细胞计数开始下降。

5个月后复查骨髓象,达到完全缓解,毛细胞占0.02。

血象:Hb 124g/L,WBC 64×109/L,中性0.61,淋巴0.39,血小板165×109/L,未发现毛细胞。

复查外周血及骨髓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均转为阴性。

提出问题:(1)重组干扰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细胞因子类药物,最早于1986年被批准用于毛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为什么使用干扰素能治疗毛细胞性白血病?(2)干扰素具有哪些生物学活性?临床上还可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参考答案:(1)应用于治疗毛细胞性白血病的重组高纯度干扰素主要为重组IFN-α2a(罗扰素)和重组IFN-α2b(干扰能),目前认为此类重组IFN治疗毛细胞性白血病的机制为:可调整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趋化性,上调IFN-mRNA的表达等,具体作用机制复杂,涉及许多细胞因子的调控及作用。

(2)干扰素是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调节免疫功能的糖蛋白。

根据来源及理化性质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

IFN-α主要作用为抗病毒,免疫调节,促进MHC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表达;IFN-β主要作用为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免疫调节,促进MHC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表达;IFN-γ主要作用为激活巨噬细胞,抗病毒,促进MHC分子表达和抗原提呈,诱导Th1细胞分化,抑制Th2细胞分化。

干扰素适应症:①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肉瘤等。

②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③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④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7.【临床病案7】李某,男,14岁,因左脚掌外伤后肿痛而入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