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古诗赏析(答案版)

初一古诗赏析(答案版)

古诗赏析(玄武一模)(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4分)晚春①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已年近半百。

②无才思,此处指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

7.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本诗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B.本诗寓理于景,启示人们要珍惜并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C.本诗既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又具有活泼幽默的情趣。

D."漫天”一词写出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欲与飞雪比美的情态。

&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妙处(2分)▲7. (2 分)D&(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晚春的草、树、花等景物抓住春天将归未归之机争奇斗艳的情景,流露出作者珍惜春天之情。

(修辞手法及效果1分,结合语境分析1分。

)(高淳一模)7.阅读王安石《梅》,回答问题。

(3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写出了梅花—▲________ , _▲__________ 的特点,赞颂了_______ ▲____________ 的人。

7.(3分)洁白;幽香;品性高洁(沿江区一模)7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4分)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注释】①《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此时身处异乡。

舍弟,指自己的弟弟。

②断人行:指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后,就开始禁止行人通行。

③况乃:何况是。

(1)请简析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

(2分)▲(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B.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D.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7. (1)(2分)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满分)(2)(2 分)C(溧水一模)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6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①•诗的第二句中一个“▲”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史实,突出了变幻之速,而一个“▲”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分)②.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

(2分)▲③.班级出一期以“唐诗之旅”的黑板报,第一小组同学收集到如下的诗篇(含《台城》,另据考证,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是今南京城南郊区的风景)想设计为一个栏目,请你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为这个栏目命名(不超过8个字)。

(2分)栏目名称:《▲》命《乌衣巷》.................................. 刘禹锡《江南春》.................................. 杜牧《泊秦淮》.................................. 杜牧《台城》.................................... 韦庄7•①(2分)梦空②.(2分)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反衬出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示例二:将台城柳的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明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与答案示例有关或与诗句较切合即得1分)③• (2分)南京(金陵、石城)怀古(咏史)9评分建议:两个关键词各1分)(秦淮下关浦口一模)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 )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字。

(1分)(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白玉条”写的并不是梅花的形状,而是形容梅树枝的。

梅花开得茂盛,将梅枝全部覆盖,看起来就像白玉条一样。

B.第二句的“迥”和“傍”字则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

C.三、四两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不同的是前者借雪喻花,后者借花喻雪。

D•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7.(4 分)(1)早(1 分)(2)C (3 分)(六合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

(15分)阅读下面古诗,回答7-8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情感。

(1分)8•“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2分)▲7. (1分)思念家人(或感秋怀人、对月望远等)& (2分)“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白下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3题。

(15分)【古诗阅读】兰溪棹歌①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

棹(zh ao歌,船歌。

7 •关于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1分)8•“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

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

(2分▲7.(1分)镜中看8.(2分)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兰溪山水充满了蓬勃生机和优美活灵的意境,令人荡漾起欢乐(欢快)之情。

(景1分,情1分,意近即可)(鼓楼一模)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4分)桃花溪①张旭(唐)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矶:水面的大石7 •诗人“问渔船”,可能问什么(2分)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7.(2分)可能问:“洞在清溪何处边”或者桃花源在何处。

8.(2分)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怅惘、无奈。

(答出一点即可)(建邺一模)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时所作。

向:接近,将近。

6•从修辞角度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作一点赏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人以清心”的感受。

B.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作者由眼前的清溪想到新安江,发出了对新安江由衷的赞叹。

C.“空悲远游子”中“游子”的意思是久居他乡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6.(2分)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清溪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溪的喜爱。

(写出比喻或对偶得1分,内容得1分)7.(2 分)B(栖霞一模)7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首诗是韦庄在唐朝灭亡之前途经古城金陵写的一首怀古诗。

首句的霏霏江雨、萋萋江草及第二句的一个“空”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的氛围。

(1分)(2)对三四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无情”前置可以突出台城柳的“无情”B.台城柳“无情”,是因为它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春来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C.诗人是以杨柳的“无情”反衬他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

D.台城柳本身是植物,是没有感情的,因此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客观的描绘。

7. (3分)⑴凄凉(凄清、凄迷、荒凉、荒芜)(1分)(2)D (2分)(江宁区一模)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②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③事南亩④。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②白水:银白色的河水。

③倾家:全家。

④南亩:农田的代称。

8•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特点。

(2分)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B.颔联和颈联四句的景色,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

C.颈联中“明”和“出”,语言精炼而传神,紧扣景物的特点。

D.尾联平添生机和活力,但农忙与诗人的悠闲形成对比,隐含诗人惭愧之情。

& ( 2分)清新(或“明净” “空旷” “旷”)(意对即可)9. (2 分)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