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的主要理论:一、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二、货币理论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
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
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五、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
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
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
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
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六、赋税理论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代表作:《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和《工场管理》试验:搬运铁块的实验、铁砂和煤炭的挖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泰勒科学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1)工作定额:通过对时间与动作的研究,制定了科学的操作方法,并据此定出合理、有效的日工作量标准。
2)科学的挑选和培训工人3)标准化: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械和材料,并把工作环境加以标准化,从而形成一整套标准化制度。
4)差别计件工资制:制定不同工资率。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计划由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和工人负责。
6)职能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的分工和专业化7)例外事件原则:没有纳入标准的事件称为例外事件。
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一)科学管理的二重性:阶级性、科学性(二)贡献:科学管理学派最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以科学调查研究指导管理活动的管理理论,开辟了不依赖传统的经验和直观的判断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新纪元。
(三)弊病:首先,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是“经济人”,工人工作只是为了挣取工资。
再有,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性的因素,忽视了人群社会因素。
他的科学管理加快了脑力及体力劳动的分离,加剧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同时,使分工越来越细,管理越来越专横,工人感到工作乏味,渐渐成为机械的附属品。
还有,由于泰勒的经历所限,科学管理只解决了个别的、具体的作业效率问题,并未涉及企业全局的经营管理问题。
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最早提出管理职能5要素: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4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法约尔的14条原则和5要素在现代管理中已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因而常被看成是极为一般的东西。
其实,正因为这一“普遍性”才使他的理论成为管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泰勒注重“哲学”和方法,法约尔注重“原则”和要素,他们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
6种活动: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6种:1技术性的工作——生产、制造2商业性的工作——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性的工作——资金的取得与控制4会计性的工作——盘点、会计、成本及统计5安全性的工作——商品及人员的保护6管理性的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哈罗德·孔茨: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丛林》、《再论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首先提出的。
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
开山鼻祖是法约尔,当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哈罗德·孔茨。
这一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作为五项职能有效综合运用的结果。
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学派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孔茨的职能管理。
孔茨把管理揭示为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至于管理的各项职能,应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项。
主要贡献一、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
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
孔茨认为管理学这样分类具有内容广泛、能划分足够多的篇章、有利于进行逻辑性分析等优点。
该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原理教科书都是安装管理的职能写的。
二、管理过程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
把管理的任务和非管理的任务(如财务、生产以及市场交易)加以明显地区分,能使经理集中于经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上。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通运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
管理的原则如同灯塔—样,能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辨明方向。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韦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为此,韦伯首推官僚组织,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
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
韦伯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
他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韦伯将社会所接受的权力分为三种:法定权力、传统权力和神授权力。
有了适合于官僚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组织中的成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
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确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2.组织的结构是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体系。
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强调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并不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政治、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
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
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韦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梅奥:行为科学的奠基人,提出人际关系理论代表作:《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
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
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
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既然实验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土气和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应该了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研究人员认识到,工人由于关心自己个人问题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所以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工人的这些问题,为此,需要对管理人员,特别是要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够倾听并理解工人的访谈者,能够重视人的因素,在与工人相处时更为热情、更为关心他们,这样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职工士气的提高。
阶段四,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这是一项关于工人群体的实验,其目的是要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而且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它的职能,对内在于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为了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的干预。
这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都存在着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
至于它形成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与更大的社会组织相联系。
霍桑实验的结果由梅奥于1933年正式发表,书名是《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这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