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指导的思考与对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况。
一方面,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被称为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另一方面,部分老师在作文的教学安排上,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施中,缺乏具体科学的指导方法,致使作文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必须经过科学有序的训练,明确学生在中学各个阶段及整个中学阶段应达到的写作水平。
教师的作文命题、指导和评讲及学生的写作训练都要体现渐进性,并且要考虑到每个作文单元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考虑每次作文训练要达成何种能力。
总之,整个高中的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却长期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缺乏系统性。
许多学校和教师都不注重基本的写作能力的训练,不进行基本文体的训练,从高一入学起就开始训练“热门”命题形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大行其道,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致使负面作用日渐突出,导致写作能力的片面畸形发展。
细读近几年的满分作文,大多数作文平淡无奇,且程式化痕迹明显。
这反映出在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写作变成了模式化的训练,针对性的指导变成了格式化的要求。
对同类题材或同种文体的机械性的反复训练,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也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指导,形成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使作文教学逐渐走出困境。
一、构建完善的作文教学体系。
为了克服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的盲目无序状态,作文教学应该有系统性和计划性,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
这个系统和计划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从宏观上讲应该是高中三年的,每个阶段性作文训练的侧重点要明确,各种作文体裁、题材、命题形式都应涉及到,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的学年或学期;从中期上讲应该是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每个学期有几次作文,每种文体、题材、命题形式等可以分解为哪几种具体能力要求,怎么样把各种能力要求分布到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去;具体到每次来说,应该有本次重点训练的能力目标,有具体可行的作文教案,从写前指导、批改评讲以及最后的升格提高,都要有具体安排。
为此我们从高一开始制订3年的长期规划。
高一侧重记叙文的训练,高二侧重议论文的训练,高三和高考作文命题接轨。
这样安排,先规范后放开,既可以让学生熟悉每种文体的文体特征和基本写法,也便于让他们在训练中发现和形成个人擅长的文体。
具体到每一个学年阶段,我们有更详细的安排。
如高二上学期的议论文训练,我们侧重怎样审题、怎样确立观点、怎样拟题目、怎样选择论据(事实材料)、怎样叙述材料、怎样分析材料等方面的内容;高二下学期,我们着重训练怎样安排结构、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锤炼语言、怎样突出文体特点、怎样联系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每学期八篇作文,做到系统、全面、科学、有序。
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明显的提高。
二、落实具体的作文训练步骤。
每次作文,我们都分成前期准备、中期评讲、后期总结三个阶段,并形成文字材料,作为教研组研究讨论的原始资料,最后在此基础上编成系统、科学、实用的作文训练材料。
前期准备。
根据整体的安排,此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训练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通过讨论后,形成统一的意见,分头准备。
如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写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是涉及学习、亲情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提供一些好的文章或文段,分列一些好的立意和构思,选择一些典型的名言、材料或观点,给学生一些借鉴和启示。
中期评讲。
学生的作文写完后,老师通过评改发现问题,然后备课组集中讨论,个性的问题自己解决,共性的以及与本次训练目的有关的问题,集中解决。
分析原因,提出具体解决的措施。
评讲时突出某一点,具体解决某一个问题,不面面俱到。
如以论文中对材料缺乏深入的分析是历届学生的通病,我们在评讲的过程中会选择这方面的例子,做具体的剖析。
没有分析会是什么样的效果,有些分析又是什么样的效果,“平面”分析和“立体”分析效果又会怎样。
通过多次具体事例的探析,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议论文中对材料充分分析的重要性。
后期总结。
我们把学生作文中好的题目,好的观点,好的素材、好的立意构思加以整理,形成书面文字,并附上不同类型的优秀作文,印发给学生。
不仅如此,此次作文反映的问题还要进一步突破。
如对上面提到的议论文中对材料充分分析的问题,我们会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一则材料围绕几个观点,怎样去具体分析;从一则材料中怎样去提炼观点。
我们还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
前期准备主要是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不致于让学生绞尽脑汁而无法动手,把写作看成是痛苦的事情;中期评讲主要是针对训练的目的、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反思悟道;后期总结主要是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积累素材和经验。
一次作文训练也是一个具体系统的工程。
三、加强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作文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现实生活,一个是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像作家那样深入生活不现实,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又没有成熟的思想认识。
唯一可行的是加强学生的阅读,以弥补经验、思想、素材的不足。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尽管我们语文课时比较少,我们在高一、高二两年中保证每周一节课让学生上图书馆自由阅读,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每两周印发一次主题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每一学期举办一次知识竞赛,初赛为笔试,决赛采用竞答的形式:目的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扩大知识面。
配套的语文读本也是我们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重要平台。
每个学期开始,我们要对语文读本作一个明确的安排:哪些文章,老师必须课堂上讲解,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利用早自习认真诵读,哪些文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
四、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平衡发展。
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四个方面,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综合平衡发展的重要任务。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偏废,而应并重。
”不仅如此,叶老还认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进行全面训练,使各方面能力都协调一致地发展,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和“读”其实都是吸收理解,“说”和“写”其实都是表达交流。
通过“听”和“读”来吸收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说”和“写”来表达交流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诗圣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代民谚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叶老还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这些经验之谈都揭示了“读”和“写”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课本,让阅读与写作同行,有意识地把写作意识贯穿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精读细品中学习语言、借鉴技巧、积累素材等,吸收提高写作能力的营养。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1.揣摩、模仿课文的语言风格。
作文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很多学生作文的语言要么干瘪乏味,不够形象生动;要么过分雕琢,空洞矫情。
其实,语文教材上有许多名家名作,堪称语言运用的典范。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抓住景物特点,运用通感、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格,描写了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生动,那些平时语言干瘪乏味的同学,如果好好诵读,悉心揣摩,一定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再如,同样是朱先生的名作《背影》,语言质朴,情感深挚,认真揣摩后,可以很好地矫正学生作文无病呻吟、“为文造情”的时弊。
其他如孙犁《荷花淀》的语言,写景语言富有诗情画意,人物语言乡土化与个性化完美融合;《拿来主义》论辩语言的犀利深刻等,都是很好的揣摩学习对象。
2.借鉴、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
我们课本上的很多课文,不仅是语言运用的典范,而且还往往鲜明体现了某种写作技巧,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借鉴运用。
如学习《陈奂生进城》《守财奴》时,可以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着重训练学生运用夸张、反讽手法刻画人物;学习《拿来主义》,可以借鉴课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深入浅出地阐述抽象道理的方法;学习《剃光头发微》,我们可以运用其中小中见大的杂文写作手法,来针砭时弊,加强作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等等。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片段作文或构思写作提纲的形式,来深化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
这种小型的训练大多能在课堂上随堂进行,耗时少,符合作文训练由小作文到大作文这一循序渐进的写作规律。
长期坚持这种读写结合、现学现用的训练,一定能够促使学生自觉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也会大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注意积累素材,使作文内容丰富、充实。
要写好文章,材料积累必不可少。
从理论上讲,作文素材的源头是生活,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有时我们还必须借助阅读尤其是课内阅读来弥补生活的不足。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本是一个蕴藏丰富的作文素材宝库,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很多文章中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近几年,一些作文命题的考查,大都可以从课本中选取一些典型素材。
比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作文题,课内很切合题意的材料就有《失街亭》中孔明重用马谡的反面事例,还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美我”的事例;再如与“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相关的材料作文,有很多考生都联想到课本上都德的《最后一课》,甚至包括历史课本上“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的屈辱历史,都是非常切合题意、很有内涵的素材。
4.接受思想启迪,使作文立意深刻、新颖。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和细则中“发展等级”有两条要求——“深刻”和“有创新”(其中包括“见解新颖”),但学生囿于自己的年龄、阅历和思维水平,往往很难达到这种高度。
其实,课内很多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往往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它可以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可以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如果老师在教学课文时,注意在这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或许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其思想认识的不足,促使其作文立意向深刻、新颖的标准靠拢。
比如,在教学庄子《逍遥游》时,我们不是仅仅把“逍遥”当做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是一种摆脱一切现实社会的束缚从而达到的绝对自由,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逍遥”的积极的现实意义,即它实质是一种摆脱名缰利锁束缚、蔑视权势、追求个性自由的傲岸不羁的精神。
由此,我们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体现了“逍遥”精神的人和事,如庄子钓于濮水、对楚王礼聘为相不屑一顾,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