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招)专业代码:0903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动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畜牧经营与管理、畜牧场建设与规划、动物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生产与管理、动物遗传与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动物科学相关的饲养管理、饲料分析与检测、牧场设计与规划、牧场环境监测与控制、畜禽品质改良、牧场粪污处理、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生产学、新型畜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1.动物生产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了解动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生产环节的操作技术,最新研究动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能对动物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
2. 动物繁殖及育种能力了解品种的形成、生长发育的规律、家畜的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和方法,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
了解动物生殖生理规律,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以及提高繁殖力的基本途径。
具备改进畜群品质、提高繁殖力、增加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而工作的能力。
3.饲料生产及经营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饲料的科学利用原理和方法,畜牧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具备动物的科学饲养的基本理论和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
4.动物疾病防控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了解常见动物疾病诊疗与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在动物生产和兽医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三、专业方向1、动物生产管理方向:学习和掌握饲料工艺与设备、饲草生产学、畜牧业经营管理、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饲料与饲草开发应用、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饲料的科学利用原理和方法、提高家畜繁殖力、改进畜群品质以及从事畜禽育种与科研的基本能力。
2、动物疫病预防与保健方向:学习和掌握动物医学基础、畜禽普通病学、畜禽流行病学、兽医临床诊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动物常见疾病诊疗与防控等能力。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五、学制与学分1、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2、学分:最低修读172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37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十、主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十一、核心课程1、禽生产学(Poultry Production)学时:54 (理论课44学时、实践课10学时)学分:3(理论课2.5学分、实践课0.5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国内外养禽业的基本情况,家禽的品种、孵化、饲养和管理知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养禽生产的基本知识、最新研究动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熟悉家禽的品种和育种方法,掌握家禽的孵化和饲养管理技术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移动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情景式、翻转式教学,结合鸡场饲养管理进行理论教学,实验课进行演示操作。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平时考核10%,过程考核30%,期末考核60%。
教材选用:教材:杨宁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家禽生产学》,以及与企业合编的实验实训教材。
2、猪生产学(Swine Production)学时:54 (理论课44学时、实践课10学时)学分:3(理论课2.5学分、实践课0.5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猪的品种及其杂交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猪的育种基本原理、猪的专门化品系及良种繁育体系;猪的繁殖及种猪的饲养管理;仔猪的培育和SPF猪生产;肉猪的饲养管理,现代工厂化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及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养猪生产中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生产环节的操作技术,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对养猪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
教学评价:采用移动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情景式、翻转式教学,结合猪场饲养管理进行理论教学,实验课进行演示操作。
课程评价(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
教材选用:教材:董建修、李铁主编. 猪生产学.第一版.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2年,以及与企业合编的实验实训教材。
3、牛生产学(Cattle Production)学时:54 (理论课44学时、实践课10学时)学分:3(理论课2.5学分、实践课0.5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国内外著名牛品种的介绍与总体评价;牛的外貌评分与等级评定;各种类型牛生产性能评价与测定;牛的育种新技术与新方法介绍;牛的营养需要;牛的繁殖与生殖调控;牛的饲养管理实践与技术。
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从事养牛业生产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繁殖育种的基本规律等,同时了解国内外养牛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动态,掌握从事养牛业的基本技能,如外貌鉴定、生产性能评定、生产计划拟定和科学饲养管理方法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结合当地企业通过理论联系讲授,实验课部分内容是考察当地企业巩固理论课所学的内容,要求必需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需完成规定量的课程设计任务。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
教材选用:教材:王根林主编.养牛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以及与企业合编的实验实训教材。
4、羊生产学(Sheep and Goat Production)学时:54 (理论课44学时、实践课10学时)学分:3(理论课2.5学分、实践课0.5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羊产品的种类、特点和评价方法;国内外绵山羊品种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评价;羊毛生产、肥羔生产和毛皮生产;羊的育种技术与杂交利用;羊的繁殖与生殖调控;羊的生物学特性;种羊饲养管理技术;羔羊饲养管理技术;羊舍建筑与环境控制等。
要求学生能了解养羊业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对羊产品的特点,品种类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熟练掌握绵、山羊的繁育方法和主要饲养管理技术。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结合当地羊场通过理论联系讲授,实验课部分内容是考察当地企业,巩固理论课所学的内容,要求必需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需完成规定量的课程设计任务。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
教材选用:教材:赵有璋主编.羊生产学.第三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以及与企业合编的实验实训教材。
5、动物育种学(Animal Breeding)学时:54(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14学时)学分:3(理论课2学分、实践课1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生长发育的规律、家畜的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和方法,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培育品种与品系的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保证家畜育种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和措施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从事畜禽育种与科研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现代化多媒体,通过情景式、翻转式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
教材选用:教材:张沅张勤主编. 家畜育种学.第一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以及与企业合编的实验实训教材。
6、动物繁殖学(Animal Reproduction)学时:54 (理论课34学时、实践课20学时)学分:3(理论课2学分、实践课1学分)课程简介:主要讲授动物生殖生理规律,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以及提高繁殖力的基本途径。
要求学生运用现代繁殖技术指导动物繁殖的实践,具备改进畜群品质、提高繁殖力、增加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工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采用情景式进行理论教学,结合动物生产实验室和有关牧场进行繁殖学生产实训。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
教材选用:教材:杨利国主编. 动物繁殖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以及与企业合编的实验实训教材。
7、动物营养与饲料学(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学时:54(理论课50学时、实践课4学时)学分:3(理论课2.5学分、实践课0.5学分)课程简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其目的是确定必需营养素及其理化特性、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研究营养素摄入与动物健康的关系、研究动物营养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规律、制定不同条件下、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需要量、研究饲料的种类、营养价值和饲用价值、研究饲料的科学利用原理和方法、研究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的研究方法。
从而为动物的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采用情景式进行理论教学。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
教材选用:教材:吴晋强主编. 动物营养学.第三版.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以及与企业合编的实验实训教材。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教学进程表(表五)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