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近现代建筑调研报告

武汉近现代建筑调研报告

——武汉近现代建筑调研报告
时间:2012/11/04
武汉近现代建筑—德国理事馆调研报告
摘要武汉是我国近代领事馆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领事馆建筑是武汉近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历史中一个特有的建筑文化符号。

本文通过重点分析汉口租界区德国领事馆建筑的特点及其他领事馆现状保护情况,来学习武汉历史建筑文化,以促进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文脉保存进行指导。

关键词武汉近代领事馆建筑德国领事馆
前言
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打开了汉口的门户,西方建筑大量传入武汉,在武汉近代城市建设史上出现了空前的营造高峰,从而基本形成目前汉口近代租界的城市总体格局。

汉口被辟为租界以来,前后共有外国领事馆、总领事馆约14所,众多的领事馆建筑融入了各国的建筑风格,使我们领略到“万国建筑”的异域风采,武汉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领事馆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领事馆是特殊类型的建筑,它作为政治建筑的一种类型——外交建筑,其象征意义比一般类型建筑要大得多。

象征着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延伸,特别是在近代,就是对被征服国家或民族的一种羞辱。

这些近代领事馆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的重要体现,是武汉历史中一个特有的建筑文化符号。

1调研现状
1.1汉口租界区各领事馆
武汉近代领事馆建筑作为武汉近代建筑的开端,存在已逾百年,武汉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领事馆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现存的武汉近代的外国领事馆中,位于汉口旧租界区的英美德法俄5国领事馆的特点尤为突出(图1),这些馆舍兴建年代较早、建造质量较高、造型精美、风格迥异,保存较完整,在武汉近代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武汉近代领事馆中的杰出代表。

1.2德国领事馆
1895年中德签订《汉口租界合同》,开辟了德租界,1888年设立德国领事馆(图2)。

从1883年起,德国在汉领事业务及侨民事宜由英国领事代管。

1917年中国和德国绝交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德国领事馆关闭。

1925年重又开馆,1945年再次关闭。

德国领事馆(图3)现为市政府外办办公楼。

该馆坐西朝东,为一幢二层砖混结构维多利亚建筑,亦属殖民地式风格,建筑面积3202m2。

建筑采用券廊处理,黄色拉皮外墙,红瓦四坡顶。

主入口设在正中,有门斗凸出,正面用条石砌筑台阶,两边做坡道可直接驶进汽车。

屋顶中部设有塔楼,塔楼四侧开半圆形天窗,既满足了室内采光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立面。

塔楼上还有一座镏金鹰鸟(1916
年拆除)屋顶四角各建有一个小圆尖塔。

内部木工精细,并雕有精美花饰,具有典型德式建筑风格。

园内还建有一座附楼,二层砖木结构,除无塔楼外,基本与正楼相似。

两楼均由韩贝礼(德)设计。

2 建筑分析
理事馆该类建筑建造时间一般较早,许多都采用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而且受功能限制,其规模一般都较小,立面通透、体型轻巧。

2.1 紧凑内敛的总体布局
水平方向上,领事馆建筑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大体形状较为规整,由办公楼、官邸、辅助建筑和装饰精美的围墙围合成一个封闭规矩的庭院,与外部嘈杂环境相隔离,形成一个优美宁静、保卫严紧的内部环境。

其次,领事馆建筑基本都采用了“廊”这种建筑形式,来组织建筑空间和交通系统。

“廊”根据其位置,又可分为内廊和外廊,外廊主要用来遮阳、挡雨、通风、纳凉和观景,同时由于它本身造型优美,也为建筑增添了一道景观,使建筑显得很通透轻巧。

内廊主要用于组织内部交通。

根据内外廊在每层平面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4种类型(表2)。

德国驻汉口领事馆的主入
口也大多设置在中间部分,以求
得一个对称、稳定的整体形象。

垂直方向上,领事馆建筑楼层不
高,最高的也就3到4层。

由于湖
北气候炎热潮湿,驻汉口的领事
馆建筑尤其是官邸大多设有地
下室,这样便于隔潮。

在建筑层
数不多的情况下,架空的地下室
也可增加室内外高差,从而增大
了建筑室内的使用空间。

2.2 轻巧别致的建筑风格
现存的武汉近代领事馆建筑,大多是对欧洲古典风格折中混合的简化模仿。

西方古典建筑特征来到武汉之后,与本地文化和气候相结合,产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元素,如殖民地式领事馆中的券廊。

近代武汉的领馆建筑虽然形似英式、德式、法式建筑,但在比例和关系上,则与它们毫不相同。

它们仍然保留了一些手法:如临街建筑都很注重建筑周围的环境,而内街建筑(如法国领事馆)则是用庭院围合起来的,因为当时特殊的环境,它可能需要强调建筑的防御性。

这些领事馆建筑的风格详见表3。

总的来说,这些领事馆建筑庄重严谨、比例优美、通透轻巧、风格迥异,堪称武汉近代建筑中的典范。

2.3 丰富多变的装饰细部
领事馆建筑细节上也是丰富多变的,但整体又不显凌乱,这是因为局部变化虽多样,但整体还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

(1)檐口
领事馆建筑屋顶上部的檐口线
脚丰富,有的还设有块状装饰,形
式极为讲究。

檐口上方一般采用两
种手法:第一种为砖砌墙墩与镂空
墙板相结合,形成既通透又敦实的
效果;第二种为砖砌栏板与铁质栏
杆结合,通透性强。

檐口下方装饰
内容为模仿自然生长的草木的曲线
和图案,装饰性强。

(2)古典柱式
由于受到西方复古风格的影响,建筑中大量采用柱式。

室外采用多立克,而室内主要运用爱奥尼柱式,除此之外,券柱式的构图也在建筑中被大量采用,如德国领事馆(图11)。

(3)拱形门窗
领事馆建筑一般都采用券窗、
拱门。

外墙的门窗,扇叶一般都有
里外两层,并且多采用百叶门窗。

为了适应武汉湿热的气候,领事馆
建筑上门窗的尺度一般都很大,有
2个或者3个门或窗组合成的复合
门或复合窗或复合券门、复合券窗。

造型丰富,门框、窗框上线脚复杂,
使整个立面看上去很通透轻巧。

另外,在阳台、入口、楼梯等方面,领事馆建筑表现出特别的造型风格。

3领事馆建筑现状及价值分析
3.1 领事馆建筑面临的危机
德国领事馆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情况,各种形式总结如下:
(1)功能设置不妥
功能的不当设置,导致不当内部装修和其他潜在的伤害。

(2)维修方式不当
建筑的外观,因多次不当维修,改变了其原有颜色、材质,遮掩了原来的装饰线脚,与可逆性原则相违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保护措施不力
领事馆楼龄近百年,维修不足,材料老化,墙面披挡被损,屋顶瓦面残破不
堪。

室内管网陈旧失修,化粪池容量不足,电力负荷严重超标等,其结构安全及使用方便程度都很低。

3.2 领事馆建筑的保护价值
德国领事馆由德国的韩贝礼设计,是将外国建筑风格移植到江城,并带有浓厚时代气息的中外风格的结合体。

同时,它也有着做为外交建筑的特殊性,比如建筑所处的位置及其平面布局、室内装饰等方面。

理事馆将本土建筑风格和材料移植到江城土壤上,并结合成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空间,风格各异,精彩纷呈,都可谓是租界区该类建筑的艺术形象代表。

英国领馆带有维多利亚时代的特色,属地道的古典主义样式,外观简朴,构图规整,线脚装饰丰富,水泥拉毛外墙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材料质感。

德国领馆是典型的殖民地式建筑,一圈外廊环抱,与周围环境相渗透。

美国领馆则是少有的巴洛克建筑的重要代表,跳跃的色彩以及流线感的建筑体态,将建筑完美地融入于城市中。

领事馆是极具19世纪艺术特色的建筑物,也是当时各国艺术交流的佐证,作为国家殖民历史的印记,作为建筑文化交流的结果,见证了近代武汉的历史进程,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瞬息万变,它们是一个时代的肌理,它能证明一个近代城市的演变过程,以及近代城市生活曾经的样子,是城市中一个应该被记住和保留的建筑语汇。

参考文献
[1] 赵彬,谌彤. 武汉近代领事馆建筑. 华中建筑,2007(8):227-229
[2] 胡榴明. 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 朱明石. 汉口老房子. 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8.
[4] 武汉市江岸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江岸文史资料:第三辑. 武汉市江岸区政协文史委员会.2001:
[5] 《汉口租借志》编纂委员会编. 汉口租借志.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6] 李百浩. 湖北建筑集粹湖北近代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7]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武汉市志·外事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