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转变》课程感想毛尾1120131709 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经过上学期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深刻地体会到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不同。
就学习上来讲,大学的课程更加灵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多,高中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也不再适用。
另外一方面,高中时期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学习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在大学里,我们的选择面更广,展现我们的平台也更多,相应的价值评判也就有了多元化的趋向。
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我强烈的感觉到我的思维必须有所转变,否则我就会很难在大学里有所突破。
俗话说,运动是最好的平衡,世界永远都在改变,如果我们不变的话,我们就会失衡。
所以当我看到《思维的转变》这个课程时,我就很高兴也很好奇的选择了这一门课。
首先老师你的讲课方式和价值取向就给了我很大的认识。
在老师讲的许多故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做一个循守旧的人,只要在不违背法律与道德等一些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跟多的尝试,突破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更借灵活的应对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就像老师叫学生自己给自己成绩,翘课的人给简单的试卷等,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喜欢的正式这样多元化,不拘一格的方式。
我们青年学生就应该学习这种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
大学就应该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地方,就应该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利,让老师展示自己的风格。
原来我一直都认为大学里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现在我却有了一点新的想法,那就是大学最有价值的是培养一种高效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而不于我们接受了多少新的知识,虽然接受新的知识也很重要,但是知识永远是学不完的,我们更应该掌握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所以在我平时的上课中,我很少去关心老师讲题的答案,相反我倾向于听老师思考问题的过程。
遇到一个新的概念,我也开始更加去关注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怎么提出这个概念等问题。
虽然考试不考这些问题,但是在以后的科研中,这种思考绝对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最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像一台机器一样记住公式会解题考高分就完了,学习的目的并不在此。
在这里,我想重新认识一下“学习”的定义,很多人会觉得进图书馆,看书才是学习,我却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二十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我们认真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和习惯时,会发现这些问题真的很有意思,就像老师所讲的为什么多媒体总是放在教室的左前方,为什么上课时间是四十五分钟等。
这让我又想起来当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小故事了,牛顿因为对苹果往下掉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问题的深刻思考,最终打开了经典力学的一道大门,看似不起眼,实则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还有当年瓦特看到水沸腾时将壶盖掀起的现象而改进蒸汽机,最终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
当我们回顾人类的科技史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源于生活中的小事。
哪怕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也有我们生活小事的影子,如为什么相同的时间有些人会觉得很长,有的人会觉得很短,可能我们会很自然的认为是心情因素在起作用,但是爱因斯坦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物理思维解释了这种现象。
其实不仅仅是在科技领域,在哲学领域也有着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就如为什么我们总是说“三”的作用,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生万物”等等。
如果我们能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一定会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举个例子吧,假设你注意观察人们的肢体动作,并且进行一些横向纵向的比较和归例,你就会发现很多细微的肢体语言就能反应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想法,如人说谎话时眼神比较游移,说话底气不足,有时候还会紧张,脸红等等。
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将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没有机会,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机会,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或者说我们没有将一些很小的想法做到极致。
马云当年决定创建淘宝网时,当时很多人都已经认识互联网络了,但是为什么就只有马云想着要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呢?为什么我们就不会去思考,去尝试呢?也许很多人还会觉得现在的很多领域都被大型公司垄断了,我们很多人很难找到机会,其实我觉得我们错了,生活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都会有新事物的出现,就看我们是否有一些独特的视角。
学会打破定性思维,打破框架常规,用质疑的态度去思考问题。
老师课堂上讲的分蛋糕,连棋子,挪火柴,抢打鸟等问题让我认识到我们之所以很难创新,很大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思维被我们的习惯套住了。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因为经验将问题限制在了我们自己设定的框里面了,导致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唯一。
虽然经验对于我们处理问题很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什么事都用经验来处理,经验虽然能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有时候却扼杀了我们的创造性,我们要学习经验,但是也应该打破经验。
比如说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很多人的回答可能就只会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习技能等一些很空泛的话,就不会想着把学习的作用具体化,如娱乐,教育,科技等。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已经模式化,好像是习惯了去走老路,我觉得在大学里,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改变这种状态,学会在看待问题时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属于自己的处事风格,而不能大众化,统一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创新而放弃一些大家应该遵守的准则,看低传统方式方法的作用,我一直坚信的准则是:没有传统的积累,创新根本无从谈起。
见多才能识广,之后才会有别具一格。
一般来讲“异想天开”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却想说,只有“异想”,才会有“天开”。
想象也在我们的思维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就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来讲,我们的逻辑思维很多,但是却很少应用我们的想象能力。
从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向后屈臂的小实验中,我觉得想象是可以激发我们的一部分潜能的,当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接触一些新领域的时候,我们不妨应用一下自己的想象能力,因为想象可以充分开拓我们的思维面,打破一些现实因素,对于推陈出新具有一定的刺激引领作用。
就像美国电影《机器公敌》的场景中描述未来的机器人具有独立意识和思维一样,现在我们没有足够的技术去实现,但是却给智能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以及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但是逻辑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时候逻辑会将问题束缚在我们所知的思维框架中,会让我们因为找不到现实的逻辑支持而不愿去相信一些新的重大发现,就像当年普朗克怀疑能量子存在一样。
当今的理论物理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在艺术领域中,想象的作用更为明显,梵高和毕加索的作品,一看就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也能够更吸引我们的眼球。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想象了,很多国产电视剧都是一些古装剧,都在讲述我们过去的历史,缺少一些科幻类的好作品,可能是我们的想象力不足的缘故。
美国的科幻片为什么好看,原因就在于它有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想象。
如《星球大战》,《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等,我们很有必要向他们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告诫我们的一句话:换位思考不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用自己的思维,而应该是站在被人的角度用别人的思维。
我觉得老师在课堂讲的一些小故事特别有意思,如英国往澳大利亚送犯人的故事,看似觉得很复杂的问题,但当我们转换到船主的角度想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我始终觉得问题一定是伴随着多种因素而出现的,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转弯,换一条路,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家都很佩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吧,都觉得他神机妙算。
就我看来,他的智慧固然有他对天文地理的掌握,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知己知彼,能够换位思考。
他对曹操的每一次军事安排都是基于对曹操这个人的理解,站在曹操的立场去想,然后对阵下药,最重要的是他也会考虑到曹操也会换位思考,这才是他真正的聪明之处。
所以自从诸葛亮的出现,曹操就一直没有取得对蜀国的胜利。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多矛盾也可以经过换位思考后就会很容易得到解决,有这么一条黄金法则:用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事实也就是这样,必须先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抱怨,会迷茫,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时,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当别人抱怨迷茫而你不抱怨不迷茫时,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机会。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面对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
一个人的视角决定了他的思维,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看待问题的方式。
我们要想要在某些领域中有所突破,就应该有全局的意识,长远的眼光,也就是说我们的战略一定要关注一些大问题,而具体的小问题我们可以随后处理。
我们的思维有时候是限制在我们身处的环境和见识中的,就像水里的鱼儿一样,他一辈子生活在水中,它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就只是水的世界,而不会去觉得水之外还有陆地,还有天空,还有其他的星球。
我们人类也是如此,我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空间就只是三维空间,所以我们也就无法知道这个世界是否还有其他的空间。
有些事在常人的看来不足为奇,但是在某些人的眼中去能发现巨大的商机或者科学发现,说到底还是人们的眼界不同。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度万卷书,行千里路”,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减少我们看问题的局限性。
我记得我的一位叔叔曾经问我读书的作用,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可他自己的回答却很有意思,他说他脾气不好,很容易发火,因此得罪过很多人,多读一点书后,他想的也就会越多,考虑到的后果也就会越多,也就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其实转变思维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方式都不是孤立的,并且任何单一的思考方式都有它的局限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是综合各种方式来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不能说转换了思维就一定好,不转换就不好,也不能说拓展思维就一定好,聚合思维就不好,总之我们不能让自己过于的偏执。
顾炎武曾经说过“学以致用”,我觉得学习这门可能的目的不是在于我们学到了多少理论上的东西,而在于将学到的思考方式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
在这一们课程学习当中,老师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一个人应该有一种兼容并包的胸襟,一种灵活但不失原则的风格,一种开放大气的态度。
这是从老师你讲课的方式中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