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案例分析
启东市善成小学黄丽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
《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
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
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
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
由于本课时的教学安排在四年级教学,所以本课侧重与对负数意义的理解的教学。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片段一
师: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说口令,你们做相反的动作。
起立、向左转、坐下……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
“负数”这一槪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以游戏的形式感知“相反”量的意义。
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髙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
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
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片段二
出示:1号公交车上车3人;2号公交车下车3人。
师:老师这样记录,3, 3,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师:实际上车3人和下车3人,它们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老师这样写没有把它们区別开, 是吗,那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们区别淸楚,可以吗?我们试着动动笔,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记一记,把上车3人和下车3人区别淸楚。
学生创造记录方法,集体交流。
生:上车3人、下车3人
生:+3人、一3人
师:上车3人就是多3人,就是加3,和我们加法的意义非常吻合,我们把上车3人记作“+3”,下车3人记作“-5” °
师:你还能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无法从数学知识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负数,因此教学中需要提供各种实际生活实例,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在课的一开始出示关于学生“转进”和"转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数学上如何来表示?有的学生使用文字来表示,有的学生是用+和一来表示的,而这也符合数学本身的运算意义,+和一体现出一组相反意义的疑,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负数的产生过程,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二、整合教材,理解负数的意义。
片段三:认识分界点
学生在初步认识温度汁后,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温度计让学生补充完整。
师:在找零上和零下温度时,关键是找“0"。
师:可见我们以前所学的数当中,有一个数比较特殊,是什么?(0)而且写在正数和负数的中间,把它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板书:0分界点)因此我们规定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来设计温度计,在温度计上表示出+4°c和一2°C,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是以0°C为基准,为分界点,0°C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C 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一正一反为认识负数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再通过"海拔髙度”问题等问题,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帮助学生比较好建立起负数的表象,来理解认识负数。
教者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
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
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岀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
三、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设汁了电梯升降、存折、写海平面髙度等练习。
学以至用,才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