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

扬州园林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

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穷奢极欲。

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

然而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扬州园林开始由盛而衰。

扬州园林的命运和他们的主人的命运紧密联系。

太平天国起义镇压后,两淮盐业死而复生,官僚和盐商又开始纷纷造园,但园林建造的中心已经转向苏州,此时建造的园林已远不能与盛时相比。

至民国时期,扬州园林仅剩下残破的60余处。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扬州园林又一次被大量破坏,现仅剩30处左右。

但是,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

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

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

面积480多亩,长4.3公里。

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

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流淙、蜀岗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市小楼、平岗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生、水云胜概,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hang)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的特点是湖面瘦长,蜿蜒曲折,“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

此后这里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一小部分五亭桥,小金山。

1980年代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

2007年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

个园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yun)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

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

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个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何园小盘谷周馥(fu)从审美角度看,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趋近却不趋同,细到造园时间、造园者身份、造园艺术、境界、空间布局等方面时自成一体,有着各自独特的美。

1造园时间从时间上来看苏州园林的造园时间整体上要早于扬州园林。

在阶段上看,苏州园林大都建于成熟前期,即我国历史上的宋代至清初时期(公元960——1736年)。

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基本上达到了最高水平。

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例: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购园整修成形;狮子林为至正二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所建;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罢官归田后,于此大治园圃,后清嘉庆三年,广西右江兵备道刘恕扩建。

扬州园林处于成熟后期,此阶段相当于清王朝的中期和后期。

例如:扬州园林的代表作——瘦西湖,虽然隋唐以来便有人“择地构园”,但真正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格局,还是在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后的“争地构园”;著名的个园为清代中叶盐商黄应泰所建的私家园林;何园则是清代光绪年间道台何芷///所建。

这一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烂熟”的情况,反映了末世的衰颓迹象。

处在封建社会即将解体的末世,文人、士大夫普遍争名逐利,追求生活享乐。

传统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越来越淡薄,这点从扬州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上可见一斑。

2造园者身份江苏园林多为文人写意式园林。

明清时期,苏州科举入仕者居全国之最,文人为官,不得意的很多,苏州园林就是这些文人官场失意后,回归乡里,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营造园林作为市隐之所,以修身养性。

因此,明清时期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全城有大小园林共200余处,现尚保存完好的有十余处,作为苏州园林典型代表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耦园、沧朗亭、狮子林和退思园,就产生或定型于这段时期。

下面以沧浪亭和拙政园为例。

诗人苏舜钦北宋庆历年间丢官,流寓苏州,因喜爱盘门附近景色,购园整修,并筑一亭,借引屈原《渔夫》中“沧浪之水”歌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足”之意,取名“沧浪亭”。

王献臣曾经任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归隐,花了16年时间在唐代诗人陆龟蒙宅旧址上建园,“灌园////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命园名为“拙政园”。

和苏州园林不同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造园时在保留江南园林淡薄、清况韵味的基础上,还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借鉴北方皇家园林雄伟恢弘和高贵富丽的风格,建筑追求高贵富丽,形成雅健的南北过度特色。

”③这些富商多为安徽徽州籍的儒商,他们除富有外,往往还捐一个空头官衔,以显耀其身份。

因此,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设计指导思想大致上是一致的,都带有文人风格。

所不同的是扬州园林的园主除享受“诗情画意”,标榜风雅外,还追求豪华,炫耀富有,并用园林作为招待宾客洽谈商务的交际场所,使扬州园林在总体面貌,建筑尺度,材料规格等方面都带有高级华丽的格调。

如爱在园林建筑中多用楼层;木材喜选用楠木、紫檀、红木等;楼层铺设方砖;墙面做工格外精细等等。

3造园艺术江苏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创作方法以写意为主,十分注意园林的人工因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和谐统一。

苏州古典园林和扬州古典园林都非常注重顺应自然,在叠山、理水、树木花卉的布置以及建筑经营中无不体现这种思想。

造园家们还采用以小托大,力求含蓄的造园手法,将整个园林布置的极具诗情画意,力图表现文人写意园林的风格。

苏州园林追求淡薄隐逸的境界,整个园林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注重文化和艺术的统一,因此苏州园林的“书卷气”和“雅逸”的艺术格调极浓。

相比而言,扬州园林则是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园主儒商合一,附庸风雅而效法士流园林,或者本人文化不高而聘文人为他们筹划经营,从而在市民园林的基调上著以或多或少的文人的色彩。

因此,扬州园林南北风格兼具,雄伟与秀美并收,构思精巧,讲究人文与自然的巧妙结合,造园艺术独树一帜。

陈从周在《说园(五)》中极好地概括了两者的优点:“余尝谓苏州建筑及园林,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建筑与园林风格则多雅健……”。

4境界苏州园林的主人们大都倦于仕途,欲觅得一处清静之地作为市隐之所,所以苏州园林中逍遥无为,追求自在生活,渴求亲近自然的意境较为浓重。

苏州园林的耦园,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园林,寄寓了园林主人夫妇双双归隐,共度晚年的美好愿望;西园有“藏书楼”与“织帘老屋”,意为夫妇可在山林老屋读书明志,织帘劳动;东园筑有“城曲草堂”,喻示他们不羡“华堂锦幄”的豪华,而自甘草堂白屋的清贫;楼内还有“双照楼”与“枕波双隐”显示了他们真挚诚笃的夫妻感情。

扬州园林的富商主人们,爱标榜风雅,追求豪华,讲究生活的诗情画意。

个园就是其最具特色的一景,步入园中,看着修竹亭亭玉立,石笋破土而出,会使人联想到万物萌生,气象万千的明媚春光;荷花池畔叠以青灰色石峰,使人仿佛看到冉冉升起的夏云,过桥入洞似入炎夏浓荫;坐东朝西兀立班驳的黄石假山,峰峦起伏,山势雄伟,登山俯瞰顿觉秋高气爽,秋意萧瑟;光洁圆润的白色宣石,如隆冬白雪,使人犹对冰雪寒冬。

此系列假山再配以取名生动的“宜雨轩”和“透风漏月”厅等建筑,简直就是生活在诗画之中。

5空间布局江苏园林造园的立意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中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江苏园林在造园选址上顺其自然,空间布局上采用自然式不规则形式,建筑形式、色彩也取自由式,植物造型自然,通常不修剪,并注意保护古木。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在造园过程中有着太多共同之处:造园者以山水、花木、建筑、题景、楹联、匾额等为素材,以山水画家的写意手法为依据,在园址上进行三维空间的静态和动态的描绘。

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加工强化,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层次,有主次,有呼应的空间艺术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