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及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
其基本内涵包括:道体本无;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从本质上看属于自然主义。
老子哲学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之物,才能免于“不知常,妄作,凶”。
这对于当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d261
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思想家。
老子哲学从宇宙观到人生观和政治观,都围绕一个核心——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
关于道。
《老子》二十五章讲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说明:道是先天地生而又寂辽无边,是宇宙的根源。
其名称为大道。
老子之道对人的认知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正所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抟之不见,名曰微”。
其情状也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去描述的。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种似物非物的东西“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故“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由于人们无法捉摸作为天地万物根源的大道而它又确实存在,所以老子指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用“常有”、“常无”来命名之。
说明道体本无的精微玄妙。
而玄之又玄的道恰恰能够成为众妙之门。
老子把道体归结为无,一方面是就道与有型的实物对比而言称为无。
另一方面是就人们对道的把握
来讲,道是很悠远无边的东西,非人为的力量能乞及。
即使人们认识到一些并名之,也不过是“非常道”、“非常名”。
而且致力于对道的认识是无益的。
人们的认识越多,欲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会产生追逐,这是偏离大道的做法。
为道之人往往不会这样。
为道者虽然对自己是损失,而且还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但恰恰与道越来越近,这是符合大道的做法。
道生万物是道的基本属性和功能,与道体本无是内在统一的。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本身就蕴涵了道创生万物的功能,道体为“无”意味着同“有”具有对称性。
这里的有即万有(万物)与“常有”(道)相对立,二者是创生和被派生的关系。
正由于道本来就蕴藏了物,“道之为物,惟恍为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恍惚之中存在物、象、精、信。
所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关于道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哲学“主之以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相合为和气加阴阳为三,生演出万物。
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无私无欲、无所爱憎的。
道何以生万物?是由于道体空虚。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一直处于常虚、永远都不充盈的状态,才具有创生万物的功能。
正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就象鼓风吹火的风箱气筒一样,其内藏为虚,却呼呼生风不绝,运化万物,使万物化生不竭。
这种“有生于无”的
玄妙在老子第六章讲得很精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为生有的东西不能为有,只能是无。
老子以谷喻虚(无),虚则神存其中。
如果以有生有,有即有限,有生必有死,反而走向绝亡。
而道是玄牝,独一无偶,玄牝体虚,创生万物却生生不息,永恒存在,不会消逝。
道法自然是老子之道的重要内容。
老子二十五章论及道体时谈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指天、地、人都有各自遵循的法则——道,道也有自己必须遵循的法则——自然。
这是道之所以为道的特质。
自然即自然而然,自己是自己的原因。
“道法自然”说明道是自本自根、自成自因的东西,是万物遵循的不彰显、藏而不露的总规律。
自然是独立无偶、无任何东西与之匹称的。
所以老子又称道为“一”并进一步说明“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如果违背自然,将是“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道作为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无所作为却又无所不为。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没有什么能够支配它却又没有什么不被它支配。
老子还对有些规律进行具体的描述,这些规律就是总规律即道的具体化。
包括自然界固有的法则和对人生利益而言必须遵守的方法原则。
如(一)相反相成。
老子从自然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立关系引申出普遍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老子二章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和善的事情,反而就恶、就不善了。
由此得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即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没有彼方就没有此方。
老子还以弓为喻,谈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对立的东西都是相反相成的。
(二)反者道之动。
这是老子关于自然变化必须遵循的规律而提出的著名命题。
意思是讲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即物极必反。
老子指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物壮则老”。
不仅如此,老子还注意到事物的转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告诉人们做困难的事要从简单开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三)注重事物的反面。
由于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老子强调要注重事物的反面。
当事物在发展中呈现某方面性质的时候,事物的另一方面性质也同时潜藏着。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在二十二章还提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从而达到“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既是自然之道,又是人们的行为之道。
老子之道,从道体本无到道法自然、从自然本体论到万物生成论,
似乎离人事而论天道,是在关注天地万物的本质为何,其实绝非仅此。
概观老子思想,并不难看出其本意。
老子思想产生在乱世。
在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已经发生了严重危机,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众所周知,中国历经了长时期的始前演变,中经夏殷西周上古三代的发展,特别是西周“制礼乐”后形成起来古代文明制度,到老子时代遭受了全面危机,以致于包括孔子的“制政之学”也无力回天。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站在否定礼乐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立场,对人类文明提出了挑战。
老子认为文明社会所产生的乱象:贫穷、昏乱、盗贼、战争、争夺、罪祸、轻死、声名逐利、欺诈等一切罪恶,皆是由于文明日开、智慧日多、民多利器、上之有为和多欲、礼乐制度、仁义道德等造成的。
对此,他以超贤的睿力,洞察宇宙社会人生,通过对人类文明进行深刻反思,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负面影响和负面作用,极力地抨击了文明的异化现象,指出文明危机是文明自身造成的,从而创改中国文化之主流。
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认真反思的第一人.这也是老子思想的意趣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这在带给人类极大的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出现了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关系失调、道德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严重问题。
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
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应该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
自然的和谐。
同时人们应当保持人自身固有的自然本性,皈依本真。
讳忌浮华轻薄,避免祸乱缠身。
对此,老子为人们想出了一些掩护、保存自己力量的办法,启示人们不要暴露自己,要极力隐蔽自己。
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尽量做到平静烦心,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