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及其思想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纵观中国历史,有一个老人形象一直在中国哲学乃至中华文化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名正言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道教奉为教祖,被唐武皇后奉为太上老君,是世界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百名历史名人之一,他最主要的著作成为道教的正统教义,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外文翻译量仅次于《圣经》的第二大著作,在这个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社会里,他的思想为中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哲学家所借鉴,人们都企图从这个两千多年前还带着点古朴气息的箴言辑录中寻找出一些解救当代社会的良方。
这个人就是中国哲学家的鼻祖——老子,而这部古书就是他穿越千百年风雨历久弥香的代表作《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孔子曾很是愤慨地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各诸侯国面对战争无所不用其极,毫无原则,对大自然和经济社会以及黎民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谈到老子,我能想到的他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宝贵的思想便是“无为”,这里的“无为”既是指对自然方面的“无为”,也是指政治上的“无为”,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思想只是表现了老子朴素的哲学思想,但与那个社会复杂的道德思潮相比却很有一种“天下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味道。
在老子看来,大自然的一切安排都有其固有的规律,面对这种规律,人们只能遵守,就像荀子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样,虽然老子和荀子后面的思想完全相反,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而老子主张遵守自然规律不去破坏。
老子博览群书,贯通古今。
他总结中国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兴衰成败、存亡祸福的经验教训,并加以高度的理论分析,综合概括,探求宇宙发展和人生的真理,即老子所谓的“道”。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和人生的法则,开创了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的中国哲学。
他提出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道”的概念升华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深刻地揭示出大自然的抽象本源,摆脱了以前人们普遍把神灵作为天地本源的价值观,因此也有人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的,虽然这一看法尚有不妥之处,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其大事宣扬的“道”的本质到底是物质还是意识,但是对当时社会和当时的人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道”的提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意义颇丰的里程碑。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年代,而老子作为自给自足农业小资产者的代表,思想自然是以人为本的,他的哲学体系是从“人”开始的,从人类经济伦理政治道德的“人德”出发上升到宇宙的天道,老子的哲学在于寻求合乎宇宙发展规律的“自然之道”。
因此老子在哲学认识的发展史上,第一次从有形的自然现象和实物中抽象出了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道”作为世界的本源,提出了哲学的最高范畴,使中国哲学从有形走向了老子无形的“道”,它是对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归纳与升华,使得以后的中国哲学又从老子这个无形的“道”中慢慢地走出来,发展起来,扩散开来。
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把世界统一于有规律的“道”,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老子看来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道”,老子另外一个万古流芳的思想便是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那著名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至今仍然给当代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而我认为,这种辩证法思想正是源于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天定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因此,与其做一些无谓的抗争和挣扎,倒不如顺应命运,积极地去对待他,适应他,所以当发生好事儿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不要做一些因祸得福的事儿,因为谁也没有办法去判断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无为”,不要自作聪明地做加速使情况恶化的事情;当发生坏事儿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自暴自弃,更不要埋怨命运,这时就更需要做到无为而治,以一种淡定自若、泰然处之的态度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也许坏事也会变为好事,这样老子的“无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就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哲学体系。
老子的人生观、世界观概括起来就是“和光同尘,与世无争”,具体说来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把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运用到政治上去,就得出了老子的主要政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