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名词解释
1.《燕山夜话》
答:《燕山夜话》是邓拓的作品,他在《燕山夜话》中指出了“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邓拓既是历史学者,同时又是政府机构的高层官员,加上这个时期所实施的提倡“轻松”的“软性”文化方针,使《燕山夜话》呈现出了那种谈心、引导式的叙述风格和对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的重视的风貌。
从尖锐讽刺和直逼主旨,到这时的曲折展开、温和节制的态度和语调,这种文风的时代变迁,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文化内涵。
不过在这些平易、委婉、朴素的文字中,确有不少“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的篇章。
邓拓的杂文,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想态度和文体风格:在宽容、中庸的形态中,来寄托他们对现实生活缺陷的敏感、关切,容纳他们对于现代教条、对于僵化思想秩序的质疑性批判,从而也塑造了叙述者的正直、坚强的思想品格。
2.《重放的鲜花》
答:《重放的鲜花》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勃勃生机,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写和小说。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谱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
不久,“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些青年作家遭到严厉的批判,他们的作品被彻底否定,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二十多年后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从这些被封杀多年的作品中选取了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十七位作者的曾在社会上有过较大影响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3.倪吾诚
答:倪吾诚是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
在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自命清高的劣根性,又有对西方文明崇拜的盲目性。
他的一生在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迷惘、不为人所理解的烦恼、痛苦和无助以及极端的“变形”中度过。
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应该做的事,从而也就找不到自己。
他既不敢也不能抗日,也不敢不愿附日;既不敢也不能离婚,又不甘心现实的婚姻。
所以在这种痛苦矛盾中,倪吾诚只能用“难得糊涂”哲学来自我安慰。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痼疾与自身的人格缺陷造成了倪吾诚的人格悲剧。
倪吾诚的心灵历程,正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的缩影,倪吾诚是中国特定环境中繁殖出来的“多余人”的一个代表,是现代中国痛苦、惶惑、躁动不安、孕育剧变的精神界的一个不肖子。
他的悲剧,是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使这种要求注定无法实现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冲突。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得失。
答:(1)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在历史和现实题材两方面的收获
①历史题材方面
这一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
许多作家以抗日战争和20年代、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长篇小说的题材,使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得到充分的反映。
如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分别反映了鲁南、冀中、胶东、保定等地区复杂的敌后斗争,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
杨沫的《青春之歌》通过描写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展示了30年代前期北平抗日救亡运动的面一貌,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
欧阳山的《三家巷》透视一条胡同三个家庭的矛盾纠葛,重现了20年代包括香港罢工、广州起义在内的南国风云。
梁斌的《红旗谱》富有层次地反映了从20世纪初叶开始的中国三代农民,由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必然命运,概括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享有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之誉。
②现实生活题材方面
从土改到农业合作化,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
如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
《创业史》旨在表现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中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思想、心理的复杂变化过程,其反映农村生活的广泛性和政治寓意的深入性,以及对合作化运动中各个阶层的细致描写,使它成为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活化石”的代表作。
③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有新的英雄形象,如朱老忠、杨子荣、江姐、林道静、梁生宝;有性格比较复杂的“中间人物”,如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小腿疼”等。
(2)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缺失
①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②对现实主义的理解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
③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
在表现手法上,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外貌,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忽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手法,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特色也因此没能得到更广泛、更充分的表现。
2.简述“都市小说”的清除与工业题材小说的发展。
答:(1)都市小说的清除
①描写都市的“海派”小说在三四十年代就受到“左翼”文学界的批评,进入50年代以后,更毋庸置疑地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一方面,在文化价值观上,近代都市被看做是“罪恶的渊薮”。
另一方面,都市文化(文学)本身具有的消费、娱乐的“腐蚀性”特征,认为是必须予以批判和清除的。
②1950年对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体现了对城市的深刻疑惧,这种疑惧后来进一步强化(如60年代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又名《祝您健康》)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所表现的)。
同时“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等,也在五六十年代大陆的文学史中被清除。
(2)工业题材小说
①工业题材小说的兴盛
a.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城市仍有急迫需要表现的对象,即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发生于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的矛盾斗争。
这一文学题材被严格限定为“工业题材”创作。
b.在五六十年代,这一题材的主要作品,长篇有《铁水奔流》(周立波),《五月的矿
山》(萧军),《百炼成钢》(艾芜),《乘风破浪》(草明);另外,有杜鹏程、陆文夫、胡万春、唐克新、万国儒、费礼文等的中短篇小说。
②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这是五六十年代为数不多的以资本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长篇小说。
它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框架中展开叙述的,但展示了50年代初期城市生活变革的错综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