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的故事》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一):八女投江的故事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乌斯浑河,它由杨木河、青山河、鲇鱼河这三条河汇集而成,在张广才岭脚下逶迤流淌,最后注入牡丹江。
在满语里,乌斯浑河的意思是一条奔腾汹涌的河。
刁翎镇边有个黑背金矿,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里,日本鬼子把这个金矿挖空了,还从林口掠夺走了木材累计216万立方米。
鬼子在林口建了三个飞机常就这样,刁翎周边地区成了抗联和鬼子作战的重要战场,王连财老人将我们带回上个世纪30年代的林海雪原王惠民参军那年农历7月的一天,杜团长带着300来人的队伍回来了。
队伍一边吹着号,杜团长亲自打着红旗,走在头里。
抗联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刁翎的鬼子那儿。
刁翎的鬼子一出动,来了多少人,带了多少枪,这个情报也立刻送了出来。
情报先送到乌斯浑河渡口,摆渡的老乡立刻划个小船过河,把情报给杜吉臣送去,等鬼子来了,整个大船慢慢应付他们。
鬼子刚过河,情报就送到了杜团长的手里。
杜团长一挥手:上西山!抗联立即撤出了村子,上了村后的西山。
王惠民的父亲是抗联有名的王皮袄,他全家立即跟着抗联上了山。
鬼子一进村,抗联就从西山上往下打,当场把鬼子的一个重机枪手打死了,这下鬼子慌了。
杜团长带着抗联战士冲下山,想乘机把鬼子的重机枪夺过来。
没想到,在草丛里还趴着个鬼子,用三八大盖打穿了杜团长右腿的动脉,杜团长就这么牺牲了。
这场战斗,鬼子死了三个,丢了两挺机枪;抗联牺牲了两人。
临走前,鬼子把村里四排房子,包括王惠民家的全烧了。
从四合村的那仗以后,王惠民就跟着父亲参加了抗联,那年她才12岁。
八女的最后一仗王连财13岁那年,也就是王惠民参军第二年的农历8月,刚割完谷子,抗联就往勃利县马蹄沟桥去了,想在桥上打埋伏截鬼子的车,夺些布匹啥的物资好过冬。
没想到,抗联的动静给鬼子发现了,一下子调集了勃利、依兰和刁翎三个地方的鬼子,从三面夹攻抗联队伍。
这仗敌强我弱,打得好惨,天黑时抗联队伍撤了出来。
130多名抗联战士,撤到了黑背岭。
虽说是10月份,但黑龙江的10月天晚上已经很冷,大概是零度左右。
有的抗联战士就点上了篝火取暖。
没想到,附近样貌沟村有个叫葛海路的,正好上邻村的相好家去,一上坡,看见了山里的篝火。
葛海路原先也是抗联八军的战士,半路上当了逃兵,一看这篝火,明白是抗联在那儿宿营。
立即下山,回到样貌沟村向那里的日军小队长桥木报告,桥木立马报告了上司熊佐大队长。
熊佐连夜纠集了1300多名日伪军悄悄包围了抗联的队伍。
当晚,鬼子不明白究竟有多少抗联,没敢进攻。
天一放亮,鬼子开始进攻了。
起先,鬼子没有发现冷云等8名女战士,因为前一天宿营时,抗联的男战士宿营在乌斯浑河上游,8名女战士宿营在河的下游。
鬼子把120多名男抗联围上了,一阵猛打。
冷云她们8名女战士要是这时悄悄撤走,鬼子必须发现不了。
但她们一心想把战友救出来,在鬼子的身后开了枪。
趁鬼子一乱,部分男抗联冲出了敌人的包围,但冷云她们却完全暴露了。
冲出包围的男抗联怎样忍心自己的战友落入敌人的虎口,为了救冷云她们返身又杀了回来。
无奈敌人火力强大,连续两次反冲锋都被鬼子压住了。
120多个男抗联,牺牲了一半,只能退走了。
鬼子黑压压地向冷云她们压过来,本来冷云她们躲在草丛中射击,鬼子还不明白她们是女兵。
等冷云她们子弹打完了,鬼子越围越近,一看是女兵,鬼子乐坏了,一边喊着抓活的,一边扑了上来。
应对着扑上来的鬼子,冷云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然后,女兵彼此搀扶着,走下了乌斯浑河。
鬼子惊呆了。
就在岸边用小钢炮、重机枪一阵狂轰,这八名女战士全部中弹牺牲,最先中弹的,是她们中最年少的王惠民。
那年,王惠民只有13岁。
其实,她还是个胆子个性小的女孩子。
在抗联部队里,每一天晚上睡觉时,还要别的大姐大嫂抱着她,她才敢入睡。
投江的女英烈,实际上不是死于乌斯浑河,而是鬼子罪恶的枪弹。
两天以后,她们的遗体被冲到了离殉难地2里外的牡丹江河口。
每个遗体身上都布满弹孔,鬼子还下令不让老百姓为她们安葬。
汉奸的下场汉奸葛海路的下场,过去没有对人说过。
1948年,东北解放了。
听到解放军到了刁翎镇,葛海路明白自己的末日到了。
他和他老婆、大儿子,一家三口自己上吊死了。
林口县里所有和葛海路沾亲带故的人家,都悄悄远走他乡了,没有脸再在这儿呆下去。
过去有人说,冷云教导员的孩子是生在雪地里冻死的,其实不是。
冷云的孩子放在刁翎土城子一户农民的家里。
解放后,当时的合江省委主席冷仲云得知此事后,专门前去找过冷云的孩子,但一向没有找到,所以至今不明白这八女投江的烈士里唯一的后代究竟在哪里。
(本报牡丹江8月3日专电)寻找乌斯浑河将近70年过去了,当年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如今还是那么波涛汹涌吗?在人们通常使用的1比600万倍中国分省地图册上,乌斯浑河只是一小截没有标上名字的蓝线。
但一个红点清楚地标示着:八女投江纪念地。
将近70年过去了,乌斯浑河畔的父老乡亲们,还流传着八女投江的故事吗?于是,王龙祥的文汇号摩托又从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纪念馆出发,前往林口县。
林口县委宣传部对我们的寻访大为支持,当即派了一名干部为我们带路,从林口县城前往六七十公里外的刁翎镇,经刁翎再去乌斯浑河边的四合村,走进了81岁王连财老人家的小院。
老人家坐在自家西屋的炕沿上、行走在乌斯浑河畔的山野里,这个当年的小马倌给我们讲述着60多年前那里发生的一切:八女投江的八名女英雄里,有两名是四合村人,年长的叫郭桂琴、年轻的叫王惠民。
在八女投江殉难地上方的山坡上,已经盖起了一座八女投江纪念馆。
青山白云间,一座纪念碑矗立着,上书八女英雄光照千秋。
当我们回到四合村时,天降大雨。
王连财老人在车里指着途经的锅盔山、关门山告诉我们:这些山上,过去到处都有抗联战士出没。
车过徐家屯,老人说:抗联在那里总共打过四仗,两仗是在屯里打的,两仗是在沟里打的。
第一仗,抗联队伍里的炮手(就是东北农村当时的猎户)枪法准,一下子干掉了30多个鬼子,自己只有一个人受伤。
可之后,这个伤兵被鬼子抓住用刺刀捅死了。
我们的心,为英勇不屈的东北人民所震撼。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二):八女投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38年夏天。
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10月东北抗联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早过河。
10月的北方已经十分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
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
日军集合了一千多人将抗联战士包围。
10月10日拂晓,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
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
此时状况十分危急,在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
敌人以为中了埋伏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状况下,八名女战士应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
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群众沉江,壮烈殉国。
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群雕位于牡丹江畔的江滨公园。
高13米,长8.8米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凿而成,八女投江四个大字由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书写。
站在这硕大的群雕前,无不使人思维翻滚,心潮澎湃,当年八女视死如归的事迹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1984年那里被国家列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女投江群雕也被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三):追寻八女投江的壮烈故事这一幕,最初只有130字的记载,见于周保中在1938年11月4日写下的日记:我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
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历史之金世峰及妇女冷云(郑XX)、杨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周保中关于八女投江日记的手迹英雄自有后人铭记。
新中国成立之初,八女投江就被拍成了电影,广为传颂。
而这段真实历史的细节还原,又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查找追寻。
八女投江的故事,需要铭记的资料还有很多。
抗联的真人真事直到本世纪初,在八女投江壮烈牺牲六十多年后,这八位女英雄的事迹史实仍有很多模糊之处。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山脉交界处,以森林之口得名。
那里以前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主战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林口县域与敌人进行了大小千余次战斗。
八女投江的事迹就发生在那里,八女中有六个是林口人。
可就是在最熟知八女投江的林口,原县政协主席于春芳却感觉到,八女投江的故事讲述出来足以感人肺腑,但作为史实,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证完善。
2002年于春芳退休,平时爱好诗歌的他有了充足的时间用于创作。
那时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于春芳就准备以林口最著名、自己也最熟悉的八女投江为题材,写一本诗集《八女颂》。
然而,在着手搜集整理八女事迹的时候,于春芳越是走近这八位女英雄越发现,本以为熟悉的她们,竟然有那么多的未知待解。
八女投江的事迹,最常用的简略表述是:1938年,抗联八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被敌人包围,毅然投江殉国。
也正因为简略,很多不能确定的细节不容易被人注意到。
于春芳说,八女投江的基本史实,比如牺牲的经过、八位女英雄的生平事迹等已经很清楚,但是他发现,有很多史实细节,像八女投江具体殉难时间以及八女生辰这样的关键要素,有的没有确切考证,有的说法不一。
八女投江牺牲的时间就有六个说法,这个时间都没有确定,简直不可思议。
就算不写诗集,作为林口人我也要把这个搞清楚。
于是,于春芳从创作八女投江诗歌转向了史实研究,最初的切入点,就是八女投江的具体时间。
于春芳的研究,自然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