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集体备课制度

学校集体备课制度

学校集体备课制度
教师的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师群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新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呼唤着备课形式的更新。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贯彻和落实这些理念的重要途径。

加强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理念
我们现在主要是反思传统备课方式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出现的问题,并重在建设新的备课思维,以重建课堂,实现备课和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备课的基本精神就是备活课、课备活、活备课。

教师备课应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其中的学案设计。

而这种学案的内容、形式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

在备课时,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即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写“教案”。

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

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
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二、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
1.教师自备,重点主备。

提前确定下周教学内容,备课组长根据不同内容落实不同的主备人进行重点准备,由主备课人集中精力从“课时教材分析”“课时教学要领指导”等方面预备所分担的教学内容,其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也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形成必要的文字材料,为讨论交流作好准备。

这里所预设的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应是框架式的,简明扼要的,是教学研讨的主要素材,而并不是一个完整详实的教学流程设计,这样老师们在研讨的过程中对教材有了一个全新的把握,有效的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2.集体交流,形成共识。

由备课组长组织好本组教师,按照已定的集体备课时间,讨论交流教学策略、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优化方案,达成一定的共识。

一般就一次具体的活动而言,大体的流程是:首先,组员回顾上一周集体备课后分头施教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并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改进意见;其次,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学习下一周的课时教材分析和课时教学要领指导,并提出自己在构思这一框架式备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成功的体会;再次,组员审议、讨论、修改主备
课人所预设的教案,并形成必要的文字记录;最后,就集体备课内容中的个别重要教学课时进行同课异构研讨,组员根据自己的教、学情提出具体的教学实施意见,其他老师审议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供参考。

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课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体现新课程理念,又具有操作实效的教学简案,及时上传至校园网,并分发到本组其他教师手中。

3.个人复备,分头施教。

要求教师发挥个人教学风格和才能,认真备课,灵活运用,突出个性(重点是教学活动设计、练习设计等等)。

集体备课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框架式教学简案,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地制宜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去发挥,去拓展,去创造,而不能集体备课“一包到底”。

要“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模式和格局。

4.反思备课,教学观摩。

对教学个案要进行认真反思,撰写相应的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教学评价记录等,形成第三次备课。

此外,我们还鼓励老师之间,尤其是同一备课小组的老师之间(对教学内容更熟悉)互相听课、评课。

在评价中,尽量多做比较,即找出执教者本次教学较之以往教学
更合理、更科学的地方;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哪怕只是点滴),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其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更应讲清原因,让其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同时感悟出“怎么做”。

总之,不管是评课者还是执教者,人人都要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

三、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1.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集体备课以年级组为单位,全组任课教师参加,教研组长组长组织听课、评课的落实,由备课组长组织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活动期间,任何人不得迟到、缺席,有特殊情况须向教导处请假,并履行必要的请假手续;
2.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每次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包括备课时间、参加人员、备课内容、讨论意见等。

待集体备课结束后将备课记录上交教务处汇总并备案检查,并在每次备课结束时,确定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主讲教师和主讲内容; 3.主备课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书写教案,宣讲时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系统规范,条理分明,讲解清楚。

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应提前认真分析、研究主备课教师所陈述的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出评价。

每位教师都应在集体备课前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
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教学过程设计的课堂流程应遵循以下顺序: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和组内讨论)——老师对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验证(这期间可能有学生之间纠错情况,对此老师要及时评价)——老师讲解(主要是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知识拓展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当堂测试——对测试的情况进行纠正和评价——学生感悟(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老师适当给予评价);
5.集体备课要有超前性(要求隔周备课)。

应通过讨论明确本周或下周的教学计划和内容、突出重点的手段、突破难点的办法、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典型习题的设置和解法优劣的比较等。

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并掌握规律。

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学法,要研究学生学习本内容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困难和障碍;要研究以往学生学习本内容时常犯的错误;还要研究本学习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这点意义上说,书写教案的同时,也是在书写学案;
6.集体备课中要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作业与练习。

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要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7.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须对主备课教师的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再创造,使之更加符合自己教学的特点和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8.倡导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教师授课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记下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9.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组成考核小组,组织对各备课组进行期中检查,期末考核,考核结果公示,评出示范备课组以资奖励,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动集体备课不断有序发展。

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情况将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考核办法
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情况将直接纳入到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中
(一)出勤考核
教师须按教研组和集体备课组活动计划正常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各组每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

教师参加集体备课严格实行签到制度,任何人不得无故缺席,特殊情况需书面请假报教导处批准,组长不组织集体备课每次2分,教师迟到者每次扣0.5分,早退扣0.5分,缺席扣1分,教师无故不上教研课扣2分,直至扣完为止。

(二)绩效考核
1.每位教师活动前都必须认真准备书面发言材料,缺少一份材料扣0.5分;
2.每次集体备课,凡无讨论记录(记录在学习笔记本上),每次每人扣0.5分;
3.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教学内容不一致每人每课时扣0.5分(前后至多相差1课时);
4.直接在网上下载或用其它教案复印充数的,每课时扣0.5分;
5.教学时的教学内容与教案不相符的,每课时扣0.5分;
6.凡未提前备好一周课的,每人每次扣0.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