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我们的目标:
1、通过对阅读题的讲解掌握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方法。

2、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3、思而有得,通过小结培养在每次练习后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
明确:请同学解释筛选和整合的意思?
•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组合加工的过程,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筛选与整合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关键。

出示近几年的中考题。

例一、2008年中考阅读题:
1.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4分) 《青青庭院》
2.第4段中说,“这颗捕捉到的小行星就会和机器人用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进入它的轨道。

”这“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具体指怎样的方法?请作简要回答。

(2分)
3.科学家的新构想是利用小行星来摧毁另外的小行星,从而达到保护地球的目的。

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地描述其实施过程。

(5分)《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
例二、2009年中考阅读题:
1.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从全文看,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简要回答。

(6分)《不能忘却的纪念》
2、请根据文意,简述地震产生的过程。

(4分)
3、地震造成灾害具有哪些特点?根据第3段文意,分点概括回答。

(3分)
4、怎样科学地实施防震救灾?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

(5分)《话说地震》
例三、2010年中考阅读题:
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6分)《向一颗树鞠躬》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3分)
3.“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分) 《洁身自好的莲花》历年中考:
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分值比重
展示目标:
我们的目标:
1、通过对阅读题的讲解掌握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方法。

2、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3、思而有得,通过小结培养在每次练习后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

合作交流:
交流一:例一: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滚滚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问题] 作者在文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8个字)
2、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10个字)
大家答完题后再思考
1.首先我们要注意问题中的哪个信息?
2.正式答题的时候先要找到哪句提示性语句?
3.我们在这句话附近找到了哪些对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
我们来一个总结:
1. 答案皆在原文,答题时不要凭空去想。

2. 有的题,指向明确,筛选的范围小,甚至注明用文中的话回答,这类题目可直接提取文中的信息,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原文意识)
3. 题目不管是否限定字数,用语力求简洁,特别是今年采用网上阅卷后,答案不能随意超出规定的空间,因此答题更要讲究“以空定字”。

交流二: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

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

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

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
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

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

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

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烂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1、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

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按照我们上个问题的思路:
1.首先看问题本身:.注意是根据文意
2. 正式答题的时候先要找到哪句提示性语句?
3.我们在这句话附近找到了哪些对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
正确答案:因为这是一扇用信任和爱心制造的,能使学生学会珍惜和呵护的心灵之门。

小结:
1.有些题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反映语段中心的词语,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词进行改造重组,使答案具有针对性,简明准确。

(中心意识)
2. 变换句子结构形式。

变换时,要注意保持与问句角度一致,结构要大体一致,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交流三:
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请同学们把有用的信息从纸上划出来?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狂风、风雪、干旱、贫瘠)。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它没有屈服。

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⑦褶褶皱皱的干,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

参考答案:
1.生长环境极其恶劣。

2.外形矮小、纤弱、朴实。

3.忍受苦痛,顽强不屈。

方法小结:
筛选方法
1.筛选信息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过渡句、主旨句、
总结句、呼应句。

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

2. 通过语言标志(序号、关联词、“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标点(分号、句号等)分析信息间的关系:解说、总分、因果、转折、替代,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3.筛选时,尽量去除描述性(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的语句,或者可将其直接“活译”。

例: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

整合方法:
1.有些题既不能从原文直接找到原句回答,也不能摘录原文词句重组回答,这就需要透过文意自己概括回答.即使如此,也要注意:整合时尽可能地使用原文的词句,若用自己的话,也要紧扣原文意思,使用一些有表现力、概括中心的词语。

2.根据文意、分值估计大致点数很重要。

要学会合并同类信息,留下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使答案不重复不缺省。

3. 答题时,建议分点作答,注意答案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学以致用:
思考:作者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树”,作者认为这样的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概括。

参考答案:
①它生长在大漠荒原的恶劣环境中。

②它的外形粗糙,遒劲挺立向上(或:从外形看,树皮皱裂,树干扭曲,树树向上)。

③它生命力顽强,性格坚定;情感深沉,淡泊宁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