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解题锦囊【解题锦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读懂文本内容,在全面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解题技巧:一、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
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
文中有这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主义”的核心。
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是根本上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全盘接接、全部否定等各种错误观点划清了界限。
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
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三,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比如,《名著需要重读》:“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这段不长的文字引述了中外许多作家的作品,既说明了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而后者便是作者主要表述的意思,也是这些材料包含的主要信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二、掌握整合信息的方法。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的准确提炼。
若采取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那将是既费时,又无法保证正确的不当做法。
因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的。
因此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
读通了全文,掌握了主要内容,做题才会有一定的准确性。
第二,抓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
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第三,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环节。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
试题中要点设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试验,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等。
三、知道正确的解题步骤。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筛选信息既是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也是舍弃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的过程。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
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④文中的概括句;⑤文中的过渡句;⑥文章的标题;⑦文后的注释等。
筛选信息与概括要点的几点区别:(1)从阅读的出发点看,筛选信息都事先有个明确的要求,总要印证什么观点,为观点找寻点什么材料;概括要点则没有这样的要求,或者说要求就在于“概括”活动本身。
(2)从阅读的方式看,筛选信息属于跳读,看到无关紧要的信息,即使是篇章或段落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信息,也要舍弃;概括要点则按部就班,要对每句话、每段话理解、领悟,从中总结出中心意思。
(3)从结论的性质看,筛选信息往往提取文章的局部信息;概括要点则涉及全文或全段的整体信息。
(4)从结论的形态看,筛选信息往往引文中的原话,只是偶有改造、加工而已;概括要点则较少用文中的原话,更多的是经过浓缩、加工的。
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如下: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
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④根据题型选择方法,如果是专题式,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
如果是开放式,要根据试题转换信息的方式,透过迷惑项,采取“排除法”,抓正确项。
一般来讲,筛选和整合信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要点: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
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
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成就与问题、可能性与现实性。
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选项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从而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⑤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构建完整的判断或陈述。
掌握科学快捷的操作流程:①去粗取精。
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容方面的“公因式”;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怎样切“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②点面结合。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③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是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警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