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與國家社會的密切關係
一、神龍見首不見尾
孔子在五十一歲時,至周朝廷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上言乃孔子見老子後的猶龍之嘆,到底老子是何許人呢?根據太史公的記載,老子乃春秋時楚國苦縣(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的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曰聃。
他係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平時以道德修身,他主張隱身埋名,不求聞達。
老子在周朝政府任職很長的時間,眼看周朝的王道日漸衰微,於是就辭離周室,將要出關西去時,守關的官員尹喜知道他乃飽學之士,就懇請老子寫一部書,把他的智慧留傳人間。
於是老子便書成上下兩篇計五千餘言之《道德經》。
老子西出涵谷關後,便沒有人知道他之去處,有傳說他是西化胡王去了。
而司馬遷在《史記》裡也沒有把老子的身份交代得很清楚,又說老萊子也和老子一樣都是楚國人,著書有十五篇,也是發揮道家思想的。
還有太史儋也似乎像老子。
最後太史公並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所以說,老子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啊。
二、《道德經》的精神與智慧
老子的思想無為而無不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柔弱勝剛強。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智若愚等等。
和我們日常生活可謂如影隨形,密不可分。
就如《大英百科全書》一九五九年
版登載:「中國人的生活、文化,沒有一方面能擺脫《道德經》的影響。
」這雖然是一個西方學者對中國人的認知,但他確是指出了真相。
《道德經》之所以這麼重要,乃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人的經驗和智慧。
三、深通經義可致神仙聖賢
《道德經》的精奧,智者用之,能成仙成賢,凡人學之,可明哲保身,獲益無窮。
如兵聖孫子,輔佐吳王闔閭,帶領吳軍攻破楚國郢都,此役戰功,應屬孫武第一,當大軍光榮返國,舉國稱羨,吳王準備大封功臣時,孫子此時卻悄悄地消失了,只有留給後人深遠的懷念與敬愛。
春秋吳越爭戰,勾踐戰敗,退守會稽,甲兵只剩五千餘人,勾踐還想作困獸之鬥,范蠡勸諫勾踐忍辱負重,且投降為奴,以待時機。
范蠡不僅陪侍為奴,更為越國尋獻美人西施,後來能使勾踐重返越國,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把吳國消滅了。
論功勞,范蠡理居首功,當舉國歡騰,群臣正待慶功時,范蠡卻泛遊五湖去了,只留下讓人不可測知的懷思。
後來出現在陶朱地方經商,並三聚三散,造福不少當地百姓,以致被後人奉為財神陶朱公。
戰國孫臏,仁德厚道,悉得恩師鬼谷子的真學,結果惹來師兄弟龐涓的嫉妒,將他讒害成雙腳殘廢,經詐瘋魔方得逃魏返齊,後來以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和減灶謀略,在馬陵道將龐涓射殺,大敗魏國。
當齊王要論功封賞時,孫臏卻辭官入山修行,後來成就下洞八仙。
漢朝輔佐高祖建立四百年天下的留侯張良,年輕時為抗秦,也曾激進地僱請大力士在博浪沙突擊秦始皇,後來經過黃石公的調教,在政治角逐中幾次都以柔弱智慧化解了劉邦嚴重的危機。
尤其在九里山以四面楚歌聲瓦解了整個楚兵的軍心,最後打敗項王,統一漢室天下。
當群臣爭功求賞時,高祖以張良功勞第一,並告訴張良,只要他喜歡的地方就封贈賜予。
張良卻非常謙卑地把功勞推歸高祖,絲毫不敢邀功,最後只求封留縣一個小地方。
不久也漸淡政治,退隱山林。
孫子、范蠡、孫臏、張良等,他們可說都深得《道德經》的精要,懂得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以及謙下、柔弱、不爭、水下流之德的道理,所以不但能
明哲保身,而且又成就了神仙聖賢。
四、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力
而今世風日下,人心澆漓,見利忘義,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暴戾之氣充斥整個社會,因而導致國家朝野動盪不安,政局不穩,人民生活時時處於憂患之中。
所以說,若當政者能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即能使民不爭、不奪。
能效法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賢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人人相互謙讓,社會就會充滿祥和瑞氣。
能行無為、好靜、無事、無欲之政,百姓即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樸。
如能多學水德、柔弱、不爭之道,則可消除戰禍及恐怖暴戾之氣。
能崇尚損有餘而補不足之法,社會方能顯現公平正義,才能安定富強。
故《道德經》對現代社會是有相當影響力的。
五、結語
於西元一九七七年,美國出版界舉行一次普選,選出「古今十大名著」,而老子《道德經》能脫穎而出,打敗群雄,榮獲古今中外最偉大之名著。
又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Dewey John)曾說:「如果要在古今中外的名人當中,找出三位最高智慧者,那麼,我第一個推選的,就是中國的老子。
」老子一生的代表作,即是《道德經》,有些學者預測,此經可能成為未來大同世界裡,家喻戶曉,人手一冊的一部「聖經」,本書能夠成就第一偉大名著與學者的傑出見解,是有其潛在的奧妙道理,故世人應多審之、讀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