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教学提纲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教学提纲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

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

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

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

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

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子产不毁乡校。

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1)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

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

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就成(2)(3)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

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

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也有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段。

(1)1强有力的政权机构。

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

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没落的官学已不可能养士,能适应新时期养士需要的就(2)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重视教育的作用——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控球时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

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

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1、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

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

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

4、意义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

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

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

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

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即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①它反映了封建制星期是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②“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③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只待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

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取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立新学科。

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他主张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

所以他在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但是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

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所以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⑴《诗》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

《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重视,列为必学的科目,不仅要求记诵而且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

⑵《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它保存了一定的古代历史文献史料,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⑶《礼》孔丘认为,礼是立国的根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孔丘以周礼为依据从春秋的社会现实出发加以部分改良,变成一部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成为《礼》。

“不学礼,无以立”,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要学会礼的一是更重要的是理解礼的精神实质。

⑷《乐》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对于乐,首先在思想内容上要达到善的标准,其次在艺术形式上要达到美的标准,内容与形式都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他强调乐的道德标准,重视乐的社会效果,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⑸《易》是一本占卜之书。

⑹《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该书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方面的材料。

编撰《春秋》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书中维护名分,寓意褒贬,灌注他的学说。

主张自觉修行道德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

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认真学礼无法立足于社会。

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

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精神要灌注仁的精神是其进步方面。

礼和仁的关系是形势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以仁的精神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忠、孝、恕。

道德原则:(1)立志孔子认为,人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又对未来的精神上的更高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

(2)克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孔子主张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

(3)力行道德教育培养德行。

既有道德认识问题也有道德实践问题。

孔丘提倡力行,要求言行一致,到的认识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恰到好处。

(5)内省孔丘认为道德认识和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即内省。

各方面的行为都需要内省的方法来帮助修养提高。

(6)改过面对错误首先认识到错误,不掩盖;其次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批评忠告采取欢迎态度。

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6知识的来源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历史上曾存在不同的认识路线。

孔子遵循的是“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

(1)学、思、行相结合1、学而知之是孔丘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学习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2、教师根据学思结合的要求,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要弄清事实和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的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3、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丘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2)启发诱导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孔丘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因材施教孔丘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成效。

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教师的典范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只承认自己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个方面,实际上这也是他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⑴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己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对学习有饱满的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