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

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

第06期2011年3月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No.06MAR.201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镇数目不断增加,人口也急剧增长,导致城镇生活垃圾大幅度增长。

而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资金却面临很大的缺口,部分城镇出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难堪局面,这就要求环保部门迅速处理垃圾。

垃圾填埋是处置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但是填埋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渗滤液的高浓度污染,对填埋场人类健康和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是一种新型的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它不仅具有常规填埋场贮留垃圾、隔断污染的功能,还具有生物降解和污染物处理等功能。

运用渗滤液循环回流,加速填埋垃圾及其渗滤液中有机物的降解和稳定化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垃圾填埋场从一个单纯的藏污纳垢场所变成一种资源的矿场,真正体现了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使填埋场不仅能够安全填埋生活垃圾,还要确保不对填埋场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既有利于填埋垃圾的资源化、能源化和填埋场的后续开发利用,又真正做到填埋场的可持续发展,做有益于子孙千秋万代的事。

下面就生活垃圾填埋技术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①一、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存在的问题生物反应器填埋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具有技术可靠,工艺简单,管理方便,投资相对较省,适用范围广,运行费用低,对生活垃圾成分无严格要求,能完全消纳进场垃圾等一系列优点,在许多地区和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然而传统的“干穴式”卫生填埋技术要求填埋过程中实行单元填埋、每日覆土、中场覆土,封场时再用自然土和粘土组成最终覆盖层,严格按照上述施工程序填埋场封场后就形成了一个垃圾的“干墓穴”。

由于湿度减少,场内垃圾的生物降解是一个无任何控制的自然降解过程,封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垃圾变化很小或者保持不变。

由人工地膜和粘土衬层组成的复合防渗系统对渗滤液的阻断作用几乎完全取决于人造地膜的稳定性和防渗性能。

人造衬层系统在填埋场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穿孔、老化等故障,使场内降解过程增加了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风险。

这种垃圾填埋方式实际是将现代人产生的垃圾转移给了下一代,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严重的制约了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1.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难度大各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均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一些填埋场出现严重的垃圾渗滤液溢流的情况,大多数是由于运营方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受填埋垃圾有机物分解阶段的影响,填埋初期渗滤液有机污染物浓度百分比特别高,垃圾填埋后期污染物浓度百分比逐渐降低。

一般填埋场都建设有独立渗滤液处理系统,经常要求随季节以及填埋阶段的不同季节,对系统的有关运行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

②2.渗滤液二次污染风险传统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不仅污染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而且污染物浓度极高。

污染物浓度高的渗滤液排放前达到有关排放标准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深度处理。

深度处理费用之高,令很多填埋场的运行管理者望而止步。

面临着渗滤液收集系统、防渗层等系统失效的可能,也增加了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

3.人工合成材料和的耐久性垃圾填埋场在封场20年以后,场内废物也没有达到惰性状态。

衬层系统的应用也只能维持30年左右的历史,因此垃圾填埋场封场的长期性能还是不确定的。

特别是沥青类产品对压力及其敏感,在高温的情况下,容易老化裂开,防渗材料将也不利于填埋场的防渗。

在推平和压实垃圾的过程中,人工地膜也容易被穿孔,而且在地膜焊接处,其防渗性能难以保,填埋垃圾得不到均匀的、快速的降解,垃圾体的污染特征长期存在。

传统填埋场垃圾处理费用高,封场后还必须进行长期维护,而衬层系统的耐久性能有待于考证。

4.天然防渗材料的耐久性作者简介:曾雄志(1975-),男,学士学位,鲲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道路桥梁工程师;梅林水(1968-),男,专科,温州市市政建设监理中心工民建助理工程师,邮编:325000。

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曾雄志梅林水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陆续涌入城市,致使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

城市垃圾污染环境,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卫生填埋场的设计理论及填埋有待研究,垃圾填埋技术还不够先进。

本文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困境,介绍了生活垃圾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的施工方法,运用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是走出我国垃圾填埋处理困境的最有效方式。

关键词:生活垃圾;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99··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层的天然防渗材料为膨润土改性粘土。

粘土层通常位于合成地膜的下面,填埋场内部由于生物和化学作用所升高的温度将使得湿度发生明显变化,导致粘土衬层干裂。

当粘土层上面的防渗地膜防渗性能降低或出现穿孔、穿刺而产生渗滤液泄露时,增加了粘土衬层的渗透系数。

防渗衬层的天然防渗材料也不具有耐久性。

二、生活垃圾生物反应器填埋施工技术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不仅能对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实现很大程度的场内就地净化,还为填埋场的提前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增加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垃圾的生物降解速度和效率,从而提高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根据填埋工艺的不同,生活垃圾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可分为4种,即好氧、厌氧、好氧-厌氧和半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

1.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施工技术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是将渗滤液、其他液体及空气等根据场内垃圾生物降解需要,通过一种可控的方式加入至填埋场。

加快填埋垃圾生物降解和稳定速率,减少危害最大的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也降低渗滤液污染强度和处理费用。

需要强制通风供氧、渗滤液回灌,单位时间内运行费用很高。

2.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施工技术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是通过向填埋垃圾体回灌渗滤液和注入其他的液体以保持填埋场内最佳的湿度条件,可生物降解垃圾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厌氧降解,它具有加速填埋垃圾降解和稳定,减轻渗滤液有机污染强度,增大甲烷气体产量,提高甲烷气体回收利用效益等优势,运行维护费用较低。

③3.好氧—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施工技术好氧—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是对上层新填埋垃圾进行强制通风供氧,下层垃圾仍按厌氧方式运行。

降低新填埋垃圾中易降解物酸化后对厌氧垃圾层的危害,向场内的湿度进行控制,实现填埋垃圾的无害化。

4.半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施工技术半好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利用填埋场内外气体压力差,通过自然进风方式维持渗滤液收集管、排气管及中间覆土周围一定区域垃圾层的好氧状态,使部分垃圾实现好氧降解,向场内回灌渗滤液和其他液体,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同传统的卫生填埋技术相比差别不大,二次污染程度低。

三、综合运用生物反应器填埋施工技术综合利用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流程,包括:(1)在一调节池中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水量、水质调节,把经水质、水量调节的渗滤液送入厌氧罐,进行厌氧处理。

(2)对厌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处理,将厌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排出,将厌氧处理后的渗滤液送入缺氧罐进行缺氧处理,将缺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排出。

(3)将好氧反应中产生的污泥排出,将好氧处理后的渗滤液送入膜生物处理器进行固液分离,将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按回流比3∶1;将经过膜生物处理器处理后的渗滤液送入一中间水箱。

(4)对渗滤液进行纳滤膜处理,处理后的出水直接计量排放或与中间水箱的水按比例混合后计量排放,返回所述调节池。

实现填埋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4.垃圾填埋场变成生态公园在垃圾填埋场处理时,要一法为主,多法并用。

温州杨府山垃圾填埋场是一个经过十余年生活垃圾填埋、填埋时未考虑处理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占地171亩。

随着城市的扩张,原地处偏僻的垃圾填埋场成为了城市的一角,其产生的废气、废液以及灰尘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臭气熏天,令人避之不及。

从2008年开始,该垃圾填埋经过帷幕灌浆、堆体整形、气液导排、柔性刚性挡墙、打包覆盖、黄土加填、园林绿化、附属配套等一系列施工后,已经变成了生态公园。

温州市政府多为群众着想,科学治理杨府山垃圾填埋场,把昔日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改造为生态公园,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开辟空间,为废物利用、垃圾处理提供新思路。

这个公园不仅绿意盎然、风景如画,更展示了以先进技术治愈地球的当代垃圾填埋理念,把垃圾场改造为生态公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温州人民眼中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将造福后代。

5.结语随着生物反应器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我国垃圾填埋技术已经从传统的简单填埋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填埋工艺及渗滤液处理研究,是我们开发的重点。

生物反应器能降低单位垃圾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减轻后续渗滤液处理负担,降低排放渗滤液的污染强度,使填埋场在达到卫生、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应广泛利用。

注释:①刘川顺,李津津,喻晓.垃圾填埋场生态覆盖系统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01):23-24②郑宪忠,卢华,魏春玲.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收集系统的设计思路探讨———以莱芜市铜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2010,(13):14-15③詹燕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及污染控制技术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56-57.参考文献:[1]刘川顺,李津津,喻晓.垃圾填埋场生态覆盖系统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01):23-24[2]郑宪忠,卢华,魏春玲.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收集系统的设计思路探讨———以莱芜市铜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2010,(13):14-15[3]詹燕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及污染控制技术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56-57.曾雄志、梅林水: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