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现代城市设计分析与调研方法

第三章 现代城市设计分析与调研方法


与本课程的关联:营建城镇风貌要考 虑的因素
1。社会生态—社会文化与建成环境
物质环境与人文领域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
2。自然生态—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美与善的连接。 修正审美观 2)麦克哈格的生态设计方法:
a.自然过程规划:视自然过程为资源。 b.生态因子调查 c.生态因子的综合分析 d.规划结果表达:土地适宜性分区:保存区、 保护 区、开发区。
2.适当的密度 3.雅各布的城市活力“器官”—街道的四个基本 条件:
。大部分街道要短,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 。街道中应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时间、 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 。街区中应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 。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 (媒介与活动)活动的时空分布
第三章 现代城市设计分析与调研方法
第一节 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的设计
1、 一种整体观的设计方法 从整体到局部 从城市形态到城市结构再到城市空间 2、追求整体协调性,寻求整体秩序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 之一
二、灵活的设计
1、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不可预见性 2、城市设计是连续不断的修补过程
2、空间— —形体分析 法 3、场所— —文脉分析 法 4、城市活 力分析法 5、认知意 向分析法 6、文化生 态分析法 7、相关 线——域面 分析法 8、城市空 间分析技艺 1.视觉秩序分 析 a.轴线与对位
第二节 空间——形体分析法
b.均衡
c.主从关系
d.对比
e.韵律
f.对立统一
g.序列
h.比例与尺度
2.图形背景分析
a.图底 关系 · 图底互 反
· 图底分别
b.城市肌理
。自然形态
。人工形态
3.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a.积极空间
b.消极空间
2、空间— —形体分析 法 3、场所— —文脉分析 法 4、城市活 力分析法 5、认知意 向分析法 6、文化生 态分析法 7、相关 线——域面 分析法 8、城市空 间分析技艺
人鸟争地
碎石广场
山水人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
第七节 相关线——域面分析法
2、空间— —形体分析 法 3、场所— —文脉分析 法 4、城市活 力分析法 5、认知意 向分析法 6、文化生 态分析法 7、相关 线——域面 分析法 8、城市空 间分析技艺
1。物质线
道路线、建筑线、单元区划线 红线 绿线 紫线 蓝线(控规城市设计篇 的四线控制图)
2、空间— —形体 分析法 3、场所— —文脉 分析法 4、城市活 力分析 法 5、认知意 向分析 法 6、文化生 态分析 法 7、相关 线—— 域面分 析法 8、城市空 间分析 技艺
第四节 城市活力分析
城市活力的几个观念
1.多样化:
城市的原则是: 城市对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 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相互支持,以一种 相当稳定的方式相互补充。
第三节 场所、文脉分析
1)场所 。空间
。事件
。归属感 (认同感)
2.)文脉
。历史遗存
。延续
延续
场所设计的要点
• • • • • 边界明确 环境的个性(可识别性) 不需创造,只须聆听 避免城市空间的剧烈变化 必须探讨当地的历史、地区的情感与需求,传统的手工技艺、 地区的建筑材料 • 环境无须太完美,个人保持一些控制环境的能力 • 后现代主义
路径
边缘
区域
节点
标志
第六节 文化与自然生态分析
一组照片 2、空间— —形体分析 法 3、场所— —文脉分析 法 4、城市活 力分析法 5、认知意 向分析法 6、文化生 态分析法 7、相关 线——域面 分析法 8、城市空 间分析技艺
问题1、青岛的老建筑为什么是这种 形态? 问题2、建筑形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第五节 认知意向分析
2、空间— —形体分析 法 3、场所— —文脉分析 法 4、城市活 力分析法 5、认知意 向分析法 6、文化生 态分析法 7、相关 线——域面 分析法 8、城市空 间分析技艺
• • • • •
1。格式塔心理学 2。认知地图 3。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 路径 边缘 区域 节点 标志
2。心理线
物质形体对人心理的影响
建筑物的 等级、地 位产生的 势场
建筑物不 同层次的 体量对人 心理的影 响不同
3。行为 线 日常活 动 节日庆 典 4。控制 线 空间结构、 开发强度、 建筑密度、 高度控制、 视阈视廊
空间结构
开发强度
建筑高度
视域视廊
第八节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2、空间— —形体分析 法 3、场所— —文脉分析 法 4、城市活 力分析法 5、认知意 向分析法 6、文化生 态分析法 7、相关 线——域面 分析法 8、城市空 间分析技艺
感性空间驻记 文字记录 徒手速写 拍照 理性数字化分析 空间句法 GIS分析
城市空间的三种典型形态 1。构成形态 2。巨硕形态 3。群组形态

书目与思考
• • • • • • • • • • • • • • 罗杰· 特兰西克著,谢庆达译,《找寻失落的空间》,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9年5月 凯文· 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7月 王建国著,《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黑川纪章,新陈代谢理论 伊恩· 伦诺克斯· 麦克哈格 ,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 拉普卜特 著,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 译 《宅型与文化》,出版社: 天 津大学出版社 本章的思考题: 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场所的概念? 如何看待当前城市建设中大拆迁。 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的区别? 标志性建筑在城市中的作用? 什么是城市肌理? 什么是图底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