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的智慧》有感: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人一辈子的智慧》给人鼓舞今天来几篇《人一辈子的智慧》的读后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人一辈子的智慧》读后感,希望你喜爱。
【《人一辈子的智慧》读后感篇一】
《人一辈子的智慧》据讲是叔本华所有著作中最通俗易明白的一本,因为这书本来就是他晚年从自己的《补遗与附录》中选取要点,写给普罗大众读的,今天看来倒是有几分“科普”的意味。
可与我以往阅读过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语言依旧相对晦涩,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去领会他想阐述的道理。
叔本华在探讨人一辈子之前,先精练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划分的条目,作为决定人的幸福感的三大因素,即: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和他人眼中的模样。
在叔本华看来,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交聚会的价值,也同时宣告了思想的破产。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也算在短期内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罢了。
惋惜的是,当牌局的结束,瓜子吃完,或者麻将打到深夜至各自的妻子前来督促时,这些能够交换思想的物品也就消逝了,之前还乐在其中的人,慢慢意识到要回到原有的生活,他依旧他,你依旧你,不变的是各自的生活。
叔本华认为,人的自身对一个人是否幸福起到了决定性、全然性的阻碍,这部分属于人的个性,若具有良好的素养,则是大自然的恩馈,包括高尚的品行、健康的体魄、愉快的性情、持续的兴趣等。
而我们世俗中衡量人成功的标准,大部分差不多上财宝的积存。
叔本华对此也有论述,在满足差不多生存需求后的财宝盈余,对人的幸福阻碍不大。
人总是会不断提高对财产的满足要求,期待与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就会越陷入对财宝的贪欲中。
除了财宝外,身外之物还包括家人、朋友等等,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寄予于身外之物,不是长久之计,除了自己的本性,一切差不多上会变的,最终重心会在身外之物中不停地转换,期间产生的空虚会时不时地侵袭我们的身心。
在现在和以后打算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是智者幸免过多忧虑的一种方式。
关注现在,不要纠结过去和操劳以后,才能最真实的感受到我们自身的存在。
【《人一辈子的智慧》读后感篇二】
阿图尔·叔本华是享誉全球的哲学大师。
这本《人一辈子的智慧》是他晚年的著作,书中逐层讲透健康、财宝、名声、荣誉、养生和接人待物应遵守的法则,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享有幸福。
尽管叔本华本人并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非常好地运用这些智慧,可这本书却十分有启迪性。
叔本华最闻名的论断是“生命意志讲”。
即生命是我的意志,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一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一个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因此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
作为一个坚决的唯物主义者,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事实上这本书中很多观点我都不认同,但这不阻碍我喜爱它。
摘录几个我喜爱的点:
个性决定命运。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获得什么样的幸福。
精神的力量尤其能关心人们领会更高层次的幸福欢乐。
自身的精神力量假如不够强大,即使是在亲朋好友或是财宝这些外界的关心下,能获得的欢乐也相当有限,只能获得夹杂着动物性的流于俗套的欢乐,比如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低级粗俗的消遣,能感受到的最佳乐趣充其量也只是是平凡的家庭生活而已;就连最能开拓人类视野的教育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看到一些高学历的人却精神匮乏就不足而奇了。
一个人内在拥有的东西是决定他幸福与否的关键。
假如一个人一来到世上就被给予了外在的富有,但同时内在又是贫穷的,当他试图用外在的财宝去弥补内心的不足时,常常徒劳无
功,到最后连外在的财宝也都会失去。
——那个观点不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厚德载物”吗。
乐观能让人更幸福。
抑郁型的人十件情况即使做了九件,他也可不能感到快乐,只会为了那一件失败的情况坐立难安;但乐观型的人只要有一件事做成了,就会成功地从中寻到安慰,并保持愉悦的心情,因为百分之百的坏事实际上并不存在啊。
——这段话用于每晚辅导作业的家长再合适只是了。
即使再不能中意,小孩每天依旧有闪光点和进步的,适当调整心态,小孩和家长都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