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明治维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政策)改变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 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 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 (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 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
第三课 明治维新
根本原因: 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义发展 政治前提——倒幕运动
2
《五条誓文》
▪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民主、团结、进取、改革、开放
这段誓词既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同时 也揭示了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一个条件:明治政府,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②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
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
课堂思辩:试以史实说明,明治维新展开后,日本工业化所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8.3:明治维新(共23张PPT) 的自由劳动力、技术、市场、资本、原料等条件是怎样解决的?
⑴自由劳动力:通过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废除武士特权来解决;
⑵技术:政府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
国外——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掠夺,进行快速的资本原 始积累。
⑸原料:通过对外战争从中国和朝鲜等地掠夺。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㈢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③华族和士族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 本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皇族
华 族 士族 平
民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4、作用: 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独立富强, 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奠定了基础。
用简洁语言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课后测评1)
1、政治: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 四民平等;确立立宪政体。
2、经济:改革币制;改革土地制度,确认土地 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改革地税;殖产兴业。
3、文化:“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生活习俗西化。(和魂洋才)
第3课: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含义:
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 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 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称之 为“明治维新”。
二、明治维新的目的:
1.根本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2.直接目的: 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㈠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
1875年之前绝大多数日本人是没有姓的。 明治八年命令国民必须起姓。这才轰轰烈 烈地兴起了全国取姓热潮。
以地名为姓的有“上野”、“田中”、 “水原”、“河内”、“上原;以职业为 姓的有“味香”、 “猪饭”、“服部”、 “锻冶”,“古井丸”。有些人以古代武 士的名当姓用,像“酒井”、“本多”、 “上杉”,这都是古代武士的名。也有的 怕官府处罚,“慌不择姓”,以鱼、蔬菜、 寺院、职业作姓。铃木本是神官拿在手中 的标志,也成了姓。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 长命、千年、松竹、朝日等好听的词作姓。 松、鹤、龟等长寿象征也成了姓,百、千、 万也成了姓。但是天皇却没有姓。明仁天 皇、裕仁天皇谁也叫不出他们的姓来。日 本人认为,天皇不是人,是神,神是无姓 的。
(实质: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旧文化。)
1、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材料 国家富强之途……第一开发国民多数 之智德良能,使进—入—文更明多人开了化解之西域方。文明。
——伊藤博文 上述材料说明“文明开化”与国家富强之间 有何关系。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㈡经济:发展新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4材、料殖:产大兴凡业国,之发强展弱资,本决主定义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 贫富①则引系进于先物进产的之生多产寡技,术而等物、产设之备多和寡人又才起,因建于立 是“否样鼓板励”人企民业之,工供业私。企效仿;
明治维新: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 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学习西方。
这些做法革除陋习,促进日本的文明开化,社会进步;
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改革深入发展; 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 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 。 (在社会风俗改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 保留,避免绝对化)
四、明治维新的内容: ㈢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1、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2、按照欧美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但向
学生灌输忠君思想; 3、生活习俗方面的西化:
历法、服饰、饮食、建筑
影响:
①意义: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社会 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②局限:出现了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 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 评价这一改革 ?教材P38-39 (2)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 评价其变革?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学思之窗:明治时期,确立了“和魂洋才” 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旧的忠 君爱国思想,同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知识。你对此有何评价?
“和魂洋才”教育原则一方面要求学生掌 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洋才”), 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各种人才。 但是另一方面又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和 魂”),封建色彩浓厚。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㈠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取消武士特权; 3、确立立宪政体: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4、军事:进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军队。
(1)原因: ①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自然发展的结果 ②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是在遭受外侵,变革图强的结果
(2)时间: 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
命,所以日本工业化过程是两次工业革命交替进行。 (3)内容:
①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 ②日本则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4)特点: ①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
础②。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明,治为元工勋业大发久展保奠利定通基 材料③中政的府主大要力观扶点植是和什保么护?私日人本资为本此主采义取的了发什展么。 ▪举措? ——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下面哪个阶级对新政府最有威胁?
武士
商人
农民
工人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四民平等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废除武士特权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㈢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1、选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更多人了解西方文明。
2、按照欧美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但向 学生灌输忠君思想;
影响: ①意义: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 西方先进技术的人才; ②局限:封建色彩浓厚。
土地所有制,—确—认明土治地政私府有18,73允年许颁土布地的买条卖例;
作上用述:材料提体高现了了土明地治所维有新者的什积么极措性施,?促有进何农影业响发?展
3、地税改革(1873年) ;
作用:……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政府财政收入 也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 8 . 3:明 治维新 ( 共23 张PPT)
㈠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1)内容:
①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②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③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
(2)作用:
积极性: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开始建立起来。 ①废除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 社会秩序; ②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1)内容:①②③
东京 作 的 项 国三府七十二县措中 内用央 市施:集场顺封县县权。利建政施割县县府行据大阪。,局县这另面京 都样一彻县一方底县方面结面也束县县有有,县县利利真县于于正明形形县县治成成县政统了县府一统各的一
(2)作用: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