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课 一步之遥

第九课 一步之遥

第九课一步之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了解违法犯罪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2.水平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相关案例,准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违法与犯罪的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相关知识,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2.犯罪的基本特征;3. 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活动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导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板书)活动1.看第85页列举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反思自己有没有以上行为?2.读第86页材料,完成第87页“探究”。

1.什么是违法行为(板书)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教师提示)应该注意的是,违法行为指的是行为而不是思想,思想落后不是违法表现。

违法的概念应从广义上理解,即凡是违反了宪法、刑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类别(板书)①违宪法行为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②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③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④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的行为。

()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板书)违法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法,仅仅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因而把这种违法行为叫做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即时给予处罚、惩戒、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犯罪。

4.什么是犯罪(板书)(1)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的行为。

(2)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板书)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其一,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社会的实际危害。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类犯罪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其二,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

例如;犯罪的预备行为和某些犯罪的未遂等,这种情况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这个是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一种理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惩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这是区别违法与犯罪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5.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板书)(1)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刘某打110取乐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行政违法行为,受到公安机关的拘留是行政处罚。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行政法规,对犯有违法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员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林管部门、环保机关、公安机关等。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可补充行玫处罚的种类,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行政处罚有:警告、没收、罚款、责令赔偿损失、行政拘留等。

提问:中学生王某因与同学打架,被学校给予记大过处分,这是行政处罚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学校给予王某的记大过处分不是行政处罚,是行政处分。

因为学校不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不能行使行政处罚的权力。

(3)犯罪分子应受刑罚处罚①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处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②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板书)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其特点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既能够作为主刑的附加刑同时适用,也能够独立适用。

三、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1)违法行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类别;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类;(3)一般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处罚;(4)明确了一个理解问题;违法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却一定是违法行为。

四、课堂练习复习本框内容,填写下列表格:五、课后作业完成《导与练》合作探究题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2.防微杜渐 3.过则勿惮改一、导入活动(1)请同学们看书第93页,讨论“反思”中的问题。

(2)提问:假如你在场,理应怎么办?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S:偷苹果不是小事;因为偷苹果属于违法行为。

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会劝阻他们,并告知他们偷苹果是违法行为。

T:那么通过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贪小便宜,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要,同时我们也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经受得住外界的种种不良诱惑。

“蝼蚁之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很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

“小错持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

一个人如果不增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所以,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点,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二、新授板书:二、防微杜渐板书:1.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接着处理禁毒格言——吸烟者是吸毒者的预备军!根据格言介绍吸烟的危害。

)T: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下一页,用点时间看看图4-17《不良行为》,然后再想想他们的做法是否准确。

为什么?T:大家来说说小明、朱丹、刘文三人的行为是否准确(不准确);那么他们的行为是属于什么样的行为(不良行为)。

(小明的行为错在哪里;朱丹把三棱刀放在书包的行为为什么不准确;刘文为什么不能够把图书馆的书“悄悄”地拿回家。

)T:好,老师来和大家分析一下这三幅图。

第一幅图:说的是小明留宿同学家中却没有打电话通知家里人,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随便在同学家里留宿,如果实在要留宿的话必须要经过家里人的允许才能够,做到让家里人放心。

所以说呢,我们晚上尽量少出门,就算去了哪里也要和家里人说一下,做一个让家里人省心的好学生。

第二幅图:说的是朱丹同学随身携带三棱刀的行为,这也是不对的;因为三棱刀属于国家法律规定的管制刀具,随身携带是违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被人欺负应该即时地报告老师,而不应该私下用暴力解决。

所以说,如果我们一旦被人欺负,那就要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第三幅图:说的是刘文同学偷学校的图书,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学校的图书是学校的财产,是提供给老师、同学们借阅的,就算再喜欢也不能偷,更何况“偷”是属于一种违法行为。

图4-17这三幅图告诉我们:不要认为一件坏事小而去做它,因为有很多时候小错也能够酿成大错。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杜绝不良行为的滋生,要始终铭记: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T:好,大家用点时间来阅读课本最后一段文字,阅读的同时请大家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是不是真的没什么关系呢?板书:2.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副板书: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是不是真的没关系?T:也许有些同学会这样认为,偶尔做一次错事没关系,不过,有很多时候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如果不即时改正,最后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那么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是不是真的没什么关系呢?有哪位同学能够来说一下: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有没相关系?S:T:因为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开始,如果在犯小错时又不即时反省,控制自己的行为,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会犯大错的。

因为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其实有很多的青少年就是抱着“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没什么关系“这样的看法,在这种及其错误思想的误导下,有些青少年迟到,有的上课不认真不注意听讲,有的不完成作业,有的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有的认为抽支烟、去一趟游戏厅算不了什么……不过他们却不知道正是这些不易让人察觉的恶习,也很有可能引你走向犯罪的深渊,正是因为这种大错不犯、小错持续的错误想法使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慢慢堕落甚至犯罪。

T: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点指挥的,法治观点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而法纪观点淡薄,难免犯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违法或者犯罪的道路。

所以说啊,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遵纪守法,同时也要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T:好,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S:苹果。

T:那大家在仔细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苹果?S:腐烂一些的苹果。

T:对,老师手里拿的确实是个腐烂一半的苹果。

如果说老师把它丢掉了,就没有了,但是如果老师割掉烂的苹果,那它还是苹果。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这样或者那样的过错,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过错的态度,有错误而不改,那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就像那腐烂一些的苹果,如果仍了就没了;而犯了错就知道错了,然后把错误的东西给“割掉”,下次不再重犯,就是一件幸事。

T:现在我们来学习“过则勿惮改”这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点时间来看一下课本95页最后一段的内容,并试着思考方框中“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

板书:三、过则勿惮改1.端正对待过错的态度T:过则勿惮改,指的是: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T: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是:谁能没有过失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T:“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呢?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过错的态度。

有些人呢,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始终不知悔改,最终走上了绝路,而有些人呢,却能够即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即时的改正。

所以说我们要端正自己对待过错的态度,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也不假。

过错并不可怕,知道错了,改了,下次不再重犯,这也是一种进步。

T:好,请大家把课本翻到下一页,用点时间来阅读课本里方框的案例,大家在阅读的同时请思考这个问题:你赞同事例中主人公的做法吗?为什么?S:赞同;因为知错能改也是一种幸事。

T:其实该事例主人公当中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虽然他刚开始因为一时的糊涂犯了错,考试作弊,不过后来他的良心终于发现了,所以敢于去找老师主动地承认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

而我们呢,要时刻铭记这样的一句话:作弊得来的成绩是虚假的、是一点都不光荣的。

所以我们呢,要做到严格遵守考试纪律,能够做到认真答卷、按时交卷,真正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T:好,我们看一下这道反思题“回忆自己某一次难忘而且感到羞愧的犯错经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说说自己的感想”。

那么这道反思题呢,就留给大家课后来完成,大家课后再找时间来相互交流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