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第二章-石油成因
2.晚期成油学说 本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研究表明现代沉积中的烃和古代
岩石中的烃在分布和化学结构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岩石、原油中 烃的含量比生物沉积中烃的含量高很多,岩石、原油中高碳数烃具 明显奇数碳优势消失的特征;而生物沉积中高碳数正烷烃则存在明 显的奇数碳优势。因此,认为石油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晚期生成 的。
处于熔融状态时,气圈中就存有碳氢化合物,后来随着地球的冷却, 而被吸附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在沿着裂缝溢向地表的过程中,便 可以形成油气藏。
3.岩浆说(库德梁采夫-20世纪50~70年代) 地壳深处的岩浆中,存在碳、氢、氧、硫及石油中的其它灰分元 素 。 在 温 度 高 达 6000 ~ 12000°C 中 , 碳 和 氢 形 成 甲 炔 基 ; 在 3000~4000°C时,可形成亚甲基;温度依次降低,可分别形成甲 基化合物和甲烷。同时,一氧化碳与氢可直接合成烃类化合物。当 地球深处的高温岩浆(基性岩浆)离开岩浆源侵入到地壳以致于喷 出地表的过程中,岩浆的温度逐渐降低,上述化学反应依次发生, 在温度和压力适宜的地带,生成石油烃类。但并不否认石油在运移 的过程中可以掺入一些生物成因化合物的可能性。
二.石油的有机成因说 有机学说的最早提出人是18世纪苏联的罗蒙诺索夫,他认为石油 是煤在地下经受高温蒸馏的产物。到19世纪,有机学派提出了一些 新的方案,如以低等动物为主的动物说和以藻类为主的植物说。也 有人主张石油与煤同源于高等植物,只是沉积环境不同而已。但具 有生命力的是动植物混成说,19世纪初波东尼认为动植物都是成油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盛行于19世纪中叶,较为有代表性的学说有三 个:
1.碳化说(门捷列夫的学说影响最大-19世纪中期) 石油是在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经化学反应生成的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在地层孔隙里,在 有一上覆的非渗透层遮挡时,可集中形成油气藏。 2.宇宙成因说(索柯洛夫-19世纪晚期) 某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它们是宇宙中所固有的,在地球
第二章 石油、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油的原始物质 第三节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地质环境和作用因素 第四节 有机质的演化和油气生成的阶段性 第五节 生油岩
第一节 概述
石油成因问题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待这个 问题的研究已争论了一个世纪,其原因主要有四个:
1.石油是可以流动的物体,产出地点非同生成地点。 2.石油是成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对外界途径的变化较为敏感, 它的不同组份可能有不同的生成经历。 3.对石油与原始母质之间的过渡形式缺乏明确的认识。 4.解决石油成因问题涉及广泛的地质学科和化学学科。
产生石油。在这一学说之后,人们又注意到有利于生油的生物化学 组份,1932年前苏联的古勃金认为,各种生物化学组份都可参与生 油。它们来自海洋的动植物残体,也可以是从陆地携带入的生物分 解产物,含有这些有机物质的淤泥,就是将来生成石油的母质。母 岩在早期由于细菌作用而产生分散态石油,晚期由于负荷加大,将 油水一起挤入多孔的地层中,而油水按比重分开,形成了油藏和气 藏。本世纪的50~60年代,有人提出了原生说,认为石油起源于生 物体中固有的烃类。据估计海洋植物每年可以产生12×106t烃,如 有0.01%被并存下来,一亿年即可满足世界石油储量。但生物体中 的原生烃含量太少,更难以富集,不宜作为生油的主要原料。当时, 斯密特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烃类,包括液态烃,得出了石油是在 沉积的早期形成的理论,突破了30~40年代特拉斯克关于现代沉积 物不存在烃类的著名研究,这是一个飞跃的突破。为此,斯密特曾 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是,早期生成的烃与晚期生成的烃无论在数 量上或是在质量上均有较大的差别。最近的一、二十年来,菲利比. 蒂索、阿尔伯莱切特等对生油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当母岩埋深到 一定的温度和深度时,有机质才能产生成熟的石油烃。同时也承认, 在成岩作用的晚期是石油的主要生成期,但不排除早期转换所做的
蒂索、阿尔伯莱切特等对生油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当母岩埋深到 一定的温度和深度时,有机质才能产生成熟的石油烃。同时也承认, 在成岩作用的晚期是石油的主要生成期,但不排除早期转换所做的 准备。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化成为可溶有 机溶剂中的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两大部分。60年代后 期,一些前苏联学者倾向于把沥青视为生成石油的直接源泉。70年 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而沥青为干酪根热解 过程的中间产物。
准备。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化成为可溶有
机溶剂中的沥青与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干酪根两大部分。60年代后 期,一些前苏联学者倾向于把沥青视为生成石油的直接源泉。70年 代西欧的一些学者认为干酪根为生油的母质,而沥青为干酪根热解 过程的中间产物。
关于生油相的问题,在本世纪40年代后,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 工作者潘钟祥、黄汲青等力排众议,以中国油田的实例,雄辩地论 证了陆相生油的现实性。从此,使唯海相生油论发生了动摇。目前, 已很少有人反对陆相生油了。但还有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陆相环 境是腐植有机质堆积,海相环境是腐泥型有机质堆积。 在石油有机形成理论建立之后,争论的焦点转为石油是成岩早期还 是成岩晚期生成的。本世纪50年代,早期成油主张相当活跃,当时, 斯密特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烃类,包括液态烃,得出了石油是在 沉积的早期形成的理论,突破了30~40年代特拉斯克关于现代沉积 物不存在烃类的著名研究,这是一个飞跃的突破。为此,斯密特曾 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是,早期生成的烃与晚期生成的烃无论在数 量上或是在质量上均有较大的差别。最近的一、二十年来,菲利比.
早期成油说与晚期成油说理论 1.早期成油说 认为石油烃类是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转变而成 的,是沉积物中的烃和经过初步生物化学改造的烃简单聚集而成的, 这些烃的聚集所需热力动力条件微弱,时间也不是很长。该学说的 证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烃,C14分析这些烃与现代沉积同时生成, 主要论点是生油过程是生物体中烃类物质的聚集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