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储集层及盖层之一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储集层及盖层之一
0.01 0 5 10 15 20 25
1000
渗透率(10-3 μm2 )
孔隙度(%)
100 10 1 0.1
陕北斜坡某油田长6油层组孔—渗关系
0.01 0.001 0 5 10 15 20 25 30
孔隙度(%)
陕北斜坡某油田延9油层组孔—渗关系
四、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一般地,孔隙度相同时,孔、喉小的比孔喉大的渗透率 低,孔喉形态简单的比复杂的渗透率高。 从孔隙和喉道的不 同配置关系,可使储层呈现不同的性质,主要有: ①孔隙较大,喉道较粗,一般表现为孔隙度大,渗透率高; ②孔隙较大,喉道较细,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中等,渗透率低; ③孔隙较小,喉道较粗,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低~中等,渗透 率中等一偏低;
主要与岩石本身有关。
2、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K
从理论上讲,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只反映岩石本身的 特性,而与测定所用流体性质及测定条件无关。一般来 说,孔隙直径小的岩石比孔隙直径大的岩石渗透率低, 孔隙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这是 因为孔隙直径越小,形状越复杂,单位面积孔隙空间的 表面积越大,则对流体的吸附力、毛细管阻力和流动摩 擦力也越大。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刚才我们讲到油储存在储层中,由于油气的密度较小, 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有向上流动的趋势,这时候如果没有 岩层阻止其向上流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会一直逸散到地表,所以,要想让油能储集在储集层中, 必要要有能够阻止其向上逸散的岩层,这就是接下来要介 绍的盖层所行使的职能。 所谓的盖层就是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 上逸散的细粒、致密岩层叫做盖岩,也习惯地叫做(封) 盖层。通常会见到那些岩石能作为盖层呢?一般一些致密 的粉砂质泥岩、泥岩、盐岩、膏岩等常常作为盖层。
——Pc50对应的孔喉半径 ≈平均孔喉半径。
四、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岩石的孔隙 度和渗透率之间有 一定的内在联系, 但没严格的函数关 系,碎屑岩储层、 孔隙度和渗透率一 般有一定相关关系。 碳酸岩储层、孔隙 度和渗透率一般没 有相关关系。
100
渗透率(×10 -3μ m 2)
10
1
0.1
10000
根据储层的渗透率大小可将储集层分为7级 (калинко(1983) )
级别
1 2 3 4 5 6 7
渗透率
>1000 1000-500 500-100 100-10 10-1 1-0.1 <0.1
评价 油储集层 极好 好 中等 较差 差 不渗透 气储集层
常规储集层
低渗透 储集层 致密储集层
对石油和天然气储集层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③根据孔隙不同部位在流体储存和流动过程所起作 用的差异分
——孔隙和喉道
2. 孔隙度(porosity)
孔隙度是衡量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的一个参数。
总孔隙度(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 间的体积之和(孔隙总体积)与岩样 体积的比值。(越大,说明孔隙空间越大) 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 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 值。(互相连通的超毛管孔隙及毛管孔隙)
储集层和盖层
(reservoir and caprock)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储集层类型及盖层。 第一方面的问题:储集层的物理性质,主要介绍储集层 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及孔隙结构等,要求掌握孔隙的分类, 孔隙度,渗透率的概念及常见的测定孔隙结构的原理和 方法; 第二方面的问题:储集层类型,主要介绍两种类型的储 集层: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要求掌握两种 储集类型的孔隙类型及两种类型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 影响因素; 第三方面的问题:盖层,要求掌握盖层的封闭机理及盖 层的有效性分析。
中等
差 无价值
二、渗透性
1. 渗透性 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 过的能力 。
岩石渗透性与非参透性是相对的:
渗透性岩石:砾岩、砂岩、多孔石灰岩、白云岩 非渗透性岩石:泥岩、盐岩、石膏 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有三种表示方法。
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
2、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K
④孔隙细小,喉道细小,一般表现为孔隙度,渗透率均较低。
本节要点
1、掌握概念:储集层、盖层、总孔隙度、有 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对 渗透率、孔隙结构、排替压力; 2、掌握岩石孔隙的类型、孔隙结构以及测定
孔隙结构的方法;
3、掌握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
在毛细管压力曲线上, 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 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 长,说明集中的孔喉的百分 含量越大。孔喉半径的集中 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
半径的粗细程度和分选性。
孔喉越粗,分选性越好,其 孔隙结构越好。
④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
★d.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 :非润湿相汞饱和度为50%时对 应的毛细管压力
3、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phase permeability)
——在自然界,储集层孔隙中的流体往往不是呈单相的,为多相的。
——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
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渗透率不仅与岩石本身性质有关,而且与其中的流体性质及它们的 数量比例也有关。
4、相对渗透率(relative permeability) ——Ko/K、Kg/K、Kw/K
★b. 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Smin% )。
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 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 积百分数,称为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 积百分数(Smin%)。
——储层孔隙结构、泥质含量、流体性 质等有关。
④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
★c 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
2 cos Pc rc
实际应用中常用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即相对渗透率 来表示多相流体渗滤的特征,其变化值在0~1之间。无单位。
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取决于:岩石性质、流体性质 及其数量比例(饱和度)有关。
关于相对渗透率:
①相对渗透率的大小 与流体饱和度有关; ②相对渗透率为零时, 流体的饱和度不为零; ③多相流体相对渗透率之和小于1 。
或
(%)
显然,同一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小于其绝对孔隙度。目前,生产单位所 用的孔隙度都是有效孔隙度;所以,一般指的孔隙度都是指有效孔隙度。
砂岩储层的孔隙度评价分级(Levorsen(1954,1967))
级别 1 2 砂岩孔隙度(%) 20-25 15-20 评价等级 极好 好
3
4 5
10-15
5-10 <5
b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5-0.0002mm,裂缝:0.25-0.0001mm,具有毛细
管力的影响,流体不能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 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
c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0.0001mm,通常压力下流
体不能在其中流动(流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间的巨大引力)。
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孔隙:控制储层储存流体的能力 喉道:控制储层渗滤流体的能力
研究孔隙结构方法:
1、压汞法:具有快速、准确,根据曲线可定量反映孔喉的大
小分布;
2、 铸体薄片法 :将液体有机玻璃(红、蓝)单体在常温下注
入岩样,经高温聚合成有机玻璃,磨片后在镜下观察,可分辨岩 石中的孔、喉分布。
③毛细管压力曲线分析
曲线形态主要受孔隙分布的 歪度及分选性两个因素控制。 歪度:指孔、喉大小分布偏于粗 孔喉或细孔喉。 分选:指孔喉大小、分布的均一 程度。大小、分布愈集中,表明 分选性愈好,毛管曲线上就会出 现一平台;当孔喉分选差时,毛 管曲线是倾斜的。
1-未分选;2-分选好; 3-分选好,粗歪度; 4-分选好,细歪度; 5-分选不好,略细歪度; 6-分选不好,略粗歪度。
储集岩孔隙中,油、气、水的含 量分别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为油、 气、水的饱和度。So、 Sg 、 Sw
三、孔隙结构(pore texture)
孔隙(pore):岩石颗粒包围着的较大空间。 喉道(throat):连通较大孔隙空间之间的狭窄连通部分。 孔隙结构(pore texture):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
Q L K P1 P2 S
渗透率的单位是 m
2
当粘度为1(10-3Pa.s)的液体,在1(105Pa)压差下,通过截面积为 1cm2,长度为1cm的岩样时,若此时的流量正好是1cm3/s,则该岩样 的渗透率即为1D
(1D=1μm2,1mD=987×10-6μm2=0.987×10-3μm2)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作为储集层须具备两个条件:(1)是要有容纳流体的 空间,即孔隙;(2)具有渗滤流体的能力,即孔隙是 连通的,流体在其中可以流动。
所以储集层的定义: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 集层。只是说储层具有储集和渗流油气的能力,但是储 层不一定都有油气。如果储集层储集了油气,就称为含 油气层;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叫做产层。分布最广、 最重要的储层有砂岩类、砾岩类、碳酸盐岩类,此外还 有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
从储集层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储集层具有两个重 要的特性,就是孔隙性和渗透性,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储集层这两个特征。
第一节 储集层物理性质
一、孔隙性
1. 孔隙(pore)
狭义孔隙:沉 积物中颗粒间、 颗粒内和充填物 内的空隙 。 广义孔隙:岩石 中未被固体物质 充填的空间:包 括狭义的孔隙、 裂缝、洞穴 。
④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
——通常用Pd、r、Smin%、Pc50作为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
★a. 排驱(替)压力——汞开始大量注入岩石
排驱(替)压力: 非润湿相开始(大量)注 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时 所需要克服的毛细管压力, 即: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 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小 压力。